譚登帆
??? 周末,筆者與幾個喜好騎山地車的朋友,在黔江城周冊山方向騎行發現,經過近年來的不斷鞏固打造,以往城郊地區報廢輪胎隨意堆放、河道垃圾紙屑遍布、車輛亂停亂放嚴重等現象已全然不見。如今在冊山,隨便走到任何一個大小角落,公路邊、高架橋下等地方,不僅地上潔凈度很高,就連車輛在停放時,車頭車尾該如何擺放都做到了一致性,著實令人驚訝和佩服。
??? 筆者詢問一正在打掃衛生的環衛人員。她說,冊山路段是進入黔江城區的西大門,每天進出的外地人和外地車輛很多,如果該地的環境衛生做得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黔江的城市形象。冊山路段的環境衛生,能長期保持現在的水準,除了有環衛人員的辛苦付出外,最重要的是靠轄區政府和環衛部門的長期堅持,再利用健全完善的各項制度,確保了該地區良好的潔凈度。
??? 誠然如是,城市環境可以在短期內改善,一個城市的社會文明卻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養成。文明習俗的養成,需要整個社會更多的耐心、恒心,也需要政府和市民更大的決心、信心。
??? 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養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城市中,文化因素不斷積累,生活形態不斷變化,自我認識不斷升華,人的文明程度帶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有許多不文明現象,在很早以前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日常行為。日積月累,出于衛生防疫和提高生活舒適度等需要,人們才逐漸養成了各種文明習慣,繼而約定俗成,有些還成為法律。
??? 譬如中世紀的歐洲,城鎮居民習慣于直接將便壺倒向窗外。與女士出行,男士走在左側,可以隨時提防凌空而至的“臟雨”,現在男士走在女士左側的習俗便是自此而來。我們正處在快速城鎮化的歷史階段,無論是城市的物質基礎,還是市民的文明程度,都不能苛求在一夜之間“速成”。
???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將提高市民整體文明程度放在與建設美好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文明習俗,培養文明市民。我們不僅需要對看得見的城市建筑、道路、綠化等硬件方面繼續加大投入,也需要持之以恒地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引導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點點滴滴日常“小節”的培養,正是城市文明具體養成的過程。真正的城市文明,往往就在有沒有人闖紅燈、是不是習慣排隊等細節里體現。
??? 數月前,黔江區一場聲勢浩大的文明創建活動拉開帷幕。“創全國文明城區”,舉全區之力,勢在必行,志在必得。創建過程中,不管是市容面貌還是文明現象,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 但為了阻止以往那種“臟亂差”現象卷土重來,有關部門必須持續介入,強化監督、監管、教育、引導,不僅要持續曝光不文明現象,更需要用強有力的措施來糾正不文明行為。只有這樣,創建文明城市才真正有意義。文明創建貴在堅持,決不能抓抓停停,必須狠狠地抓,一抓到底。更要將文明創建作為份內職責、常規工作,長期專人負責,建立長效機制,經常性地開展,長期抓下去,讓廣大市民通過經常性的管理教育,養成講文明話、做文明事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