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山少數民族使用過的兵器

黔中境內的古戰場遺址

黔中風光
哭黔中薛大夫
亞相何年鎮百蠻,
生涯萬事瘴云間。
夜郎城外誰人哭,
昨日空馀旌節還。
——唐·戎昱
戎昱(rong yu)(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一說登進士第。肅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間,來往于長安、洛陽、齊、趙、涇州、隴西等地。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元年(766)入蜀,見岑參于成都。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
“亞相何年鎮百蠻,生涯萬事瘴云間。夜郎城外誰人哭,昨日空馀旌節還。”這是唐代詩人戎昱在其《哭黔中薛大夫》中的詩句。
近日,“詩路黔江”采訪組一行從戎昱的詩中,了解一段“亞相何年鎮百蠻”的過往。
亞相何年鎮百蠻
黔江區,為古黔中故地轄區的一部分。而“亞相何年鎮百蠻”中的百蠻,所指的就是生活在武陵山地區的武陵蠻。
據史料記載,秦漢之際,苗族定居武陵山區。秦滅巴后,巴人流亡五溪流域。他們與當地土著部族雜居,共同勞動,披荊斬棘,建設家園,逐漸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集體——武陵蠻。
兩漢之際,武陵蠻日趨強大。據《后漢書·南蠻傳》記載:“光武中興,武陵蠻特盛。”特盛一詞表明,此時的武陵蠻勢力已非同一般。
生涯萬事瘴云間
而生活在武陵山地區的武陵蠻,為了反抗外來侵略、保衛家園,兩千余年間,就發起了一千余場戰爭。
先秦時期,根據《先秦史》、《戰國策》、《史記》等史書不完全統計,從公元前280年(周赧王三十五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戰事58起。考古工作者在沅陵太常、辰溪征溪口、洪江黔城等地發現大量戰國古墓,證明史料所記戰爭客觀存在。共計戰事五百余起,平均每年五十余起。
兩漢時期,根據《史記》、《寰宇記》和各類地方志記載,從劉邦派蕭何統兵開發武陵設立郡縣,到劉備、孫權爭奪武陵,兩漢四百余年有重大戰爭二百零八起。僅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至二十六年三年時間,因苗族首領相單程“起事”,劉秀派劉尚、李嵩、馬成、馬援等將軍鎮壓,就發生重大戰事二十七起,每年有戰事十九起。
三國時期。根據《三國志》和各類地方志記載,從221年七月武陵苗族請兵蜀漢抵抗孫權,到263年十月蜀亡后吳人鐘離進剿五溪的四十二年間,有重大戰事四十三起,平均每年有一次戰爭,有黃蓋鎮壓長沙苗蠻、武陵苗酋沙珂摩參與陵夷之戰等。共計重大戰事八十二起,平均每年四起。
魏晉南北朝朝時期,據[晉書]《資治通鑒》因北部外族入侵,漢族主支南移并努力開拓東南地區。南朝宋元嘉二年(425),“五溪蠻”起義,劉宋王朝派將軍沈慶之鎮壓,將俘掠的人口強行“遷于建康(今南京)以為營戶”。北周天和元年(566),荊州一帶的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以冉令賢為首,在南陽、襄陽、信州、亭州一帶舉行大規模起義,多次打敗北周軍隊。后來,北周派陸騰、司馬裔等率水陸大軍數萬人圍攻鎮壓,并對義軍進行分化瓦解,最終將義軍擊敗。這次起義,義軍被殺被俘各有一萬余人,八王之亂,誅殺長沙王司馬乂,對戰楚王司馬瑋,趁八王之亂北上中原等。共計重大戰事三十五起,平均每年六起。
昨日空馀旌節還
“夜郎城外誰人哭,昨日空馀旌節還。”在戎昱的詩中,“昨日空馀旌節還”的薛大夫戰死沙場。在戎昱生活的唐代,遠離都城長安的黔中道,常年戰事不斷。
隋唐時期,據《資治通鑒》、《隋紀》及各地地志縣志記載,有隋王朝大業三年(604),黔南苗族進攻當地郡縣,“夷陵諸郡,民、夷多應之。”隋王朝派郭榮、周法尚領兵鎮壓,起義軍在清江流域與之對峙,直到第二年才告失敗。據[舊唐書]《資治通鑒·唐紀》載:開元十二年(724),“溪州蠻覃行璋反”。“以監門衛大將軍楊思勖為黔中道招討使,將兵擊之。思勖生擒行璋,斬首三萬級而歸……赦行璋以為洵水府別駕。”又《新唐書·宦者傳》載:“玄宗開元十二年十一月,溪州反抗,以宦者楊思勖為黔中招討使,率兵六萬往,執行璋,斬首三萬級。”等。共計重大戰事四十余起,平均每年十二起。
兩宋時期,據《宋史》及各地縣志地志,有仁宗慶歷三年(1043),五溪苗瑤民族起義,宋軍在鎮壓五溪人民反抗時,竟頒布“殺一蠻人賞錢十千”的告示,鼓勵官兵多殺“蠻人”。南宋紹興元年(1131),武岡楊再興及子楊正修、楊正洪領導苗、瑤、侗人民揭竿而起。“潭州帥司,嘗招徠之”。紹興四年(1134)十月,湖南安撫制置大使席益遣統制吳錫率兵征討,“大破之”。紹興二十四年(1154)三月,“楊再興復寇邊”,再舉義旗。七月,前軍統制李道“討平之”,楊再興及其正修、正洪均被擒遇害。前后延續二十余年的起義始告平息。南宋乾道六年(1170),沅州知州孫叔杰借故出兵攻破苗、瑤寨柵,掠奪土地,盧陽“西據僚”楊添朝率領苗、瑤、侗等族人民奮起反抗。“孫叔杰派兵數千討之,敗績,死者十之七八。”最后以“招撫”才平息了這次起義。共計重大戰事三十六起,平均每年三起。
“亞相何年鎮百蠻,生涯萬事瘴云間。夜郎城外誰人哭,昨日空馀旌節還。”透過戎昱的詩中,一段關于“亞相何年鎮百蠻”的過往,在時光中呈現……
(記者 譚鵬 田丹 文/圖 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