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鄉村振興,離不開村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文明道德素養的提升,說到底,就是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振興。而如何找準鄉村文化振興的突破口,湖南攸縣以“門前三小”工程為切入點,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利的文化服務,促進了鄉村文化的發展。
小廣場讓村民有了文體活動的場所。如今,物質生活逐漸富足的農民群眾,越來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也越來越注重身體的健康。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在農閑時間跳起了廣場舞,喜歡上了健身設施。攸縣農村小廣場的建設就有效滿足了村民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廣場,大作用。村民可以在此活動健身、唱戲表演、觀看電影等,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書屋便利了村民就近閱讀。可以肯定地說,多年來我國實施的農家書屋工程,對滿足群眾閱讀需求,提高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農家書屋主要覆蓋到行政村,對于廣大遠離行政村的自然村群眾來說,有著一定的不便性。而小書屋的建設,離村民近了,更能吸引群眾走進書屋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閱讀。同時,小書屋也成了鄉村孩子節假日的好去處,有利于讓鄉村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從這一點來說,小書屋的建設有利于培養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加油站”。
小講堂成了道德和理論宣講的微陣地。黨的理論政策如何進基層,如何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養,宣講是非常有效的形式。可以說,小講堂是開展鄉村宣講的好場所。而且,在講課內容選擇上,不僅可以有高大上的理論宣講活動,比如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還可以邀請村里有學識、有威望的鄉賢能人、老干部、老黨員開展道德宣講,開展身邊黨員講黨課、講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故事等,從而全面提高村民理論修養和道德素養,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保障。
“門前三小”面積雖小,作用卻不小,有效促進了鄉村文化和鄉村文明建設。期待“門前三小”在更多的地方出現,把更多的農民群眾覆蓋在“10分鐘文化圈”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