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
2017年以來,該村通過設立紅白事章程和村規民約,倡導村民順應文明新風,把村民的人情消費降了一大半。8月18日,在新華村村委會,馬占海告訴記者:“現在的村規民約等于把大家都‘解放’了,群眾心里非常高興,特別歡迎。”(8月20日 《寧夏日報》)
移風易俗工作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樹立文明鄉風,就是要和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人情攀比這樣的陳規陋習做斗爭。長期以來,在農村這樣的熟人社會,村民很難完全擺脫人情往來的束縛,免不了隨波逐流。雖然苦于陋習,卻囿于不愿得罪人等現實的考量,難以斷然拒絕,其結果就是破舊難,立新更難。
因此,必須充分認識社會風俗的社會性和頑固性,尋求從源頭破解的辦法。一方面,需要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從鄉鎮干部、村干部做起,管住這些基層社會的“關鍵人物”,移風易俗就會容易得多。另一方面,也需要主管機關堅持原則,拿出符合村民需求、獲得村民認可的章程。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監督,產生制度的威懾力,從而逐漸廓清風氣,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
新華村的做法正是如此。一是用制度規范約束黨員,用《村規民約》倡議村民,再加上村委會和紅白理事會的嚴格監督,鄉風文明就有了主心骨,村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陋習——不辦無事酒,少背人情債。 二是發揮村民紅白理事會的作用,倡導不盲從攀比、減少奢華排場等新風尚,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讓移風易俗變成村民自覺,在脫貧致富路上甩開包袱、輕裝上陣。三是開展鄉風評議,弘揚勤勞向上的傳統美德;鼓勵簡化婚喪儀式,防止因婚喪致貧返貧。
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規范辦事,農村陳規陋習蔓延現象自然得到有效遏制。移風易俗是一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長期工程,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剛性十足的“硬約束”可以讓村民對陳規陋習理直氣壯地說“不”;文明道德的軟引導,讓科學、健康、文明的新觀念春風化雨,也讓婚喪喜慶的攀比風、迎來送往的奢侈風隨風飄散。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是思想的改變;扶智是思路的拓寬。辛勤勞動的成果,就應該“理直氣壯”地拒絕人情攀比,拒絕奢華排場,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追求生活改善,謀求個人發展。這就是鄉風文明的大進步。移風易俗,就應該多些這樣的“理直氣壯”,才能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帶來新時代的新氣象,重塑人們的價值觀念,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