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茲卡山歌中的廉潔元素管窺
◆張濤 姚達偉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分布于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的武陵山區,是唯一內地深山的世居民族,因而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也因為世居深山,這個沒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在世代傳承中逐漸將山歌發展成為價值建構、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土家山寨山歌多,遠近聞名山歌窩”,山歌承載著土家族在漫長的社會變遷中所形成的性格特征、生活經驗與處世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家山歌內容豐富,其核心是對人們的道德要求。“廉潔”作為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成為山歌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廉潔”最早出現在屈原《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東漢學者王逸將其注釋為“不受曰廉,不污曰潔”。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中將“廉”字引申義概括為“清也,儉也,嚴利也”。即以節儉之心保清白之節,要嚴格對待“利”,不貪不義之財。土家族世代所生活的環境相當艱苦,在這種環境下,土家族更加注重道德修養與自律建設,重儉抑奢、重義輕利等廉潔相關道德準則就作為山歌重要內容,被世世代代所傳唱,讓山歌成為飄揚在武陵群山之間的亙古天籟,潤物無聲地影響著土家族家風家訓、鄉土意識以及家國觀念的形成,極大地推動著武陵山區良好家風、社風與民風的形成。
細心聆聽,能夠切身體會到山歌對生活真善美的歌頌,山歌正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循循善誘。如經常為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所傳唱的《二十四孝》《父母恩情難得報》中“為人孝敬天有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在細說生兒育女過程中父母艱辛付出的同時,傳唱歷史上有名的孝行,為大家樹立行孝的榜樣。“孝”本身就是對“德”的要求,“德有傷,貽親羞”,一個人只有具備“孝”的品質,才能夠進一步培養自己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有助于立身行道、成就事業。就修身自律方面來看,《十勸郎君歌》《敘情歌》等中“治國齊家先修身,工作靠本領”“吃口清水投自在,逍遙無事人寬心”等主張勤儉養德、廉潔立身,從思想上樹立崇高的道德標準,注重重義輕利價值觀的塑造。這其中所含的廉潔元素就較為豐富,一個人只有做到誠信、友善、正直、慎獨,為官時才能以廉為寶、造福百姓。山歌對“酒、色、財”的勸誡方面則表現得更為明顯,《酒色財氣歌》《勸姐行正莫行歪》等中“要做芭蕉一顆心,莫做葡萄絲亂牽”“要做蠟燭一條心,莫做竹篩千只眼”等告誡世人絕不能為“酒、色、財”所累,引導人們要懂得節制,以防無止境的欲望膨脹最終害人害己。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淡泊名利的心態才能在面臨誘惑時,不起貪心,以保持高潔人格。對待已經犯錯誤的人,山歌則以一種極大的包容心態進行勸誡,如“十勸諸君莫賭博,惡俗陋習害處多,浪子回頭金不換,遵紀守法是正果”“懸崖勒馬要回轉,郎要從新奔前程”。
此外,土家族人在面對武陵山區惡劣的自然環境時,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的心態也在山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山歌唱得憂愁散,唱得黃河清水流”“土家跟黨邁大步,再繪宏圖繡山河”等山歌,以土家族人熾熱的感情歌頌黨,表達土家族人熱愛黨、熱愛國家的同時,更是在現實生活中用勤勞和勇敢,在脫貧攻堅中創造出享譽華夏的“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改變貧窮落后面貌中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如今,土家山歌配以擺手歌、南溪號子、高爐號子、西蘭卡普等多種形式,伴隨著山間流淌的瀑布、叢林中不時傳出的鳥鳴,將土家族人的精神傳承在武陵山區播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