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塘鄉興泉村獼猴桃喜獲豐收

太極鄉金團村村民查看桑蠶結繭情況

黔江區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民間藝人表演當地非遺項目“帥氏莽號”

八面山,驢友在森林里游玩

濯水古鎮

沙壩鄉西泡村羽人果果脆紅李基地,村民在采摘脆紅李

小南海鎮十三寨村民表演土家擺手舞

清漂人員在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犁灣段打撈漂浮物
從9月23日起,黔江區舉辦農特產品采購、民俗文化表演、農事體驗等一系列特色專場活動,邀市民一起慶豐收、曬豐收、話豐收、享豐收。又是一年豐收時,到黔江品果香、品秋趣、品自然,喚起你腦海深處的鄉愁記憶。
發展農特產業 助力農民增收
走進黔江區鵝池鎮治安村的一片稻田,只見微風拂過,荷葉掀起綠波,荷葉下面泥鰍穿梭其中,田坎邊的村民楊慶芳拿著網兜正在撈泥鰍,隨著一聲問候,帶來一陣歡笑。
黔江農民過節了!9月23日,在黔江區的豐收節專場活動中,參與群眾在黔江區中塘鄉興泉村獼猴桃基地品嘗和采摘了今秋獼猴桃。
近年來,黔江區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效益優先,加快農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實施“立體農業增收計劃”,按照“十個一”工作標準,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
截至目前,黔江種植烤煙3.85萬畝,實現產值1.023億元。發展蠶桑6.3萬畝,實現年產值9200萬元。新栽、改造獼猴桃、脆紅李等特色水果5580畝,建成全市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獲得了“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脆紅李之鄉”的美譽。全區水果面積達到12.01萬畝,實現產量3.27萬噸、產值18515萬元。全區羊肚菌種植面積近2000畝,設施面積達908.91畝,共發展種植戶33戶,預計實現產值3000萬元。建成全市最大的蔬菜霧培生產基地,新增瓜蔞、黃梔子、金絲皇菊為主的優質保健中藥材基地1.03萬畝,正在形成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品味鄉土文化 增添鄉愁記憶
到黔江,一定會收獲不同的鄉愁記憶。
濯水古鎮一定得去。濯水古鎮正在創建國家5A級景區,古鎮街巷格局小巧玲瓏,具有濃郁的渝東南古鎮格局。江上是橫跨江面的“世界第一風雨水廊橋”,近似一座廊橋博物館,由此而生的廊橋文化在此弘揚光大。主街道由青石板鋪成,規模不算宏大,但非常別致。兩旁的房屋均為木質結構,山墻是以馬頭墻、小青瓦為主的徽派風格。江邊有高達4層的吊腳樓,街上有抱廳、過街樓、涼廳等特色集鎮建筑。建筑群的最大特點是土家族吊腳樓和徽派建筑的完美結合,這種文化交流與結合成就了溫婉柔美而又古樸堅毅的濯水,濯水也因此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最美小巷”、“中國最具魅力名鎮”等稱號。
到黔江,你還會看到聽到眾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間文化。目前仍在流傳的“非遺”項目146項,涉及音樂、舞蹈、工藝、美食等眾多領域。2018年,該區積極推進優秀鄉土文化挖掘傳承創新行動,對民俗民間文化進行了調查整理,建立了鄉土文化數據庫,整理6個“非遺”項目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黔江土家十三寨是黔江民俗民間文化薈萃的地方。土家十三寨在深山坡谷之中,至今保存延續著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傳統。到土家十三寨,可以聽“后壩山歌”,看土家民俗,游覽土家寨子,體驗民俗競技,品嘗“土家十三碗”美食……
保護綠水青山 構建生態文明
近年來,黔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有效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推行“河長制”,全力實施環保“五大行動”,積極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黔江生態宜居,森林覆蓋率60.2%,常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在340天以上,河流、污水和土地石漠化治理實現長足發展,固廢處置實現鄉鎮全覆蓋。2017年,黔江區一舉成為國家衛生區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提名城區。
黔江山清水秀,境內有地震天池小南海、絕壁峽光神龜峽、城市峽谷芭拉胡和八面山、仰頭山、武陵仙山、灰千梁子等森林公園以及國家濕地公園阿蓬江。稟賦的生態資源使得黔江先后榮獲“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中國最具魅力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等美譽。
劉茂嬌 唐楸 圖/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