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佳
前段時間,筆者在一洗車店辦理了一張洗車卡,充值了400元,洗了兩次之后被告知,洗車店快關門歇業了。筆者就想要退卡,但是因為商家說可以改到他們的另一家分店去洗,就打消了退卡的念頭。然而,洗車店關門后,筆者前往所謂的另一家分店,該店老板表示根本不知道這回事,她的店也并不是別人的分店。
筆者頓感上當受騙,輾轉找到洗車店老板電話撥過去。接電話者倒是很有禮貌,說立刻查賬予以返還,但事到如今,筆者也沒收到任何一分錢。因為金額不大,感覺投訴維權很麻煩,最終也不了了之。周遭朋友表示,這類事情太多了,舉不勝舉。如今,辦卡充值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陷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預付費消費模式不斷衍生,消費者通過辦卡、充值簡便了交易流程,卻往往因為經營場所變更、服務質量下降、經營者虧損倒閉等面臨無法退卡、也無法退還余額的問題,直接損害了消費者利益。那么,關于辦卡,有沒有相關規定呢?
其實,早在2012年,商務部便公布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發卡企業或售卡企業應公示或向購卡人提供單用途卡章程,并應購卡人要求簽訂購卡協議。單用途卡章程和購卡協議應包括單用途卡購買、充值、使用、退卡方式,記名卡還應包括掛失、轉讓方式;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糾紛處理原則和違約責任等內容。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經營者在給消費者辦理預付卡的時候,往往忽視制度規范的約束,辦得十分“隨意”,往往是只需要付錢、再記錄一個電話號碼就可以了。幾乎都沒有對消費者可能發生的損失的保障條款,更遑論退卡的方式,有的經營者甚至是直接告知購卡者不予退還余額,這樣的結果,不可避免就會出現“辦卡容易退卡難”等種種問題。而且由于維權成本高、周期長、轉折多,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強,消費者遇到此類事件,很多都會在權衡利弊中選擇忍氣吞聲、自吞苦果。
可以說,進一步規范預付消費經營者的辦卡行為是一件很迫切和緊要的事情。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此作出更加嚴格和明確的要求,例如讓經營者統一使用條款清晰的購卡協議,其章程中必須包含退卡方式,且經營者必須在辦卡的同時,向消費者都詳細說明退卡方式。如果經營者未作說明,則應當視同默認可以退卡。當然,也應當允許經營者通過相關協議提前設置條件,包括對有關違約行為做好說明,在向消費者退還卡中余額時,根據現實情況選擇全退或退還部分。
辦卡退卡,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卻不得不說是一項需要認真且嚴肅對待的事情,因為這不僅關乎到公民對社會的信任問題,也關乎到整個消費市場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