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2月21日訊 記者從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網獲悉,位于黔江區金溪鎮平溪村窄頸子(小地名)居民點,白墻灰瓦、彩旗飄飄,干凈、整潔,隨處可見的大紅燈籠和春聯,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小彩旗是鄰居家接兒媳婦掛的,整個巷子都掛了,喜慶、鬧熱。”村民邱朝學熱情地介紹說,現在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也講究很多,辦喜事兒、過春節等,比過去熱鬧很多,新鮮事兒也多很多。鄉親們坐在一起,除了家長里短地擺龍門陣,還增加了一些話題,比如村子里誰家又脫貧了、誰家又新栽種了幾十畝蠶桑、誰家又年收入過萬……在閑聊中,邱朝學也很有底氣,有“成績”可曬。
“69畝蠶桑,在全村來說,算種得多,也發展得好的了。”在前幾年,邱朝學家還帶著“貧困戶”的帽子,因學致貧。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平溪村的困難群眾均享受了優厚的扶貧政策,因地制宜發展了蠶桑、澳洲大龍蝦、泥鰍等特色產業,就連地里曾經不值錢的南瓜、紅薯,也在網上“走俏”,成為“網紅”農產品,群眾增收致富有了基礎、看到了希望。邱朝學家享受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政策,自家人也不等不靠不要,種植69畝蠶桑,一下子成為村里的養蠶大戶,順利脫貧。
“感謝黨,感謝各級干部的真心幫扶?!薄坝辛它h的好政策,過上好日子的信心很足,我去年鉚足了勁兒,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修建新房。”……與邱朝學家相比,金溪鎮清水村76歲村民田應財的底氣是建了新房。他家因病致貧,妻子患心臟病,長期服藥。眼前的困難并沒有難倒田應財。他說,妻子到醫院治療,醫療費用按照政策報銷80%,看病不難、也不貴;修建新房,政策補貼3萬元;家里種植了4畝獼猴桃,有產業補助資金;今年,自己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又多了一份工資收入……無論是妻子看病省下的錢,還是政策補助的資金,算下來都不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
“當貧困戶并不是多光榮的事兒,既然脫了貧,就要好好干,不能再返貧?!碧飸斦f,自己雖已年過七十,但身體還很硬朗,今年再辛苦些,自力更生,把產業發展好、公益性崗位工作干好,增加家庭收入,爭取早日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