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松
如果說,一座城市連斑馬線上紅綠燈下的不文明現象都未根除,那么就很難讓人信服這是一座文明的城市。
眾所周知,黔江區“創文”工作啟動已有5個年頭。5年時間里,全區上下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線,按照《全國文明城區測評體系》要求,縱深推進創建工作,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毋庸置疑,經過5年時間的“創文”工作,全城市民的文明素質也的確得到明顯提升,越來越多市民用實際行動,為這座城市的文明盡著自己的一份努力,讓人欣慰。
但細心的市民發現,有一群人,哪怕經歷了5年的堅守,卻依然沒能“圓滿完成任務”而久久不能“下崗”,他們就是斑馬線上和紅綠燈下的志愿者或交通協勤。這就有點讓人費解了,“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左右看,不在路上跑和玩……”這些兒時都能倒背如流的基本交通規則,如今讓人們徹底接受并照章執行就那么難?
實話說,經過這幾年的“創文”工作,黔江的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卻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將“創文”工作拋在腦后。車過斑馬線時禮讓行人,行人紅綠燈下“看燈而行”,真的就是一道無解的難題?交規那么清楚,人車相互禮讓,這原本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啊,怎么就非得要興師動眾,讓志愿者舉個牌牌一會“攔車”一會“攔人”,交通協勤一會跑這一會跑那?就這么個“過個馬路的事情”,究竟要什么時候才讓人省心?究竟要什么時候才能讓志愿者“下崗”呢?
在闖紅燈的行人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還有小孩子;斑馬線上不禮讓行人的司機也同樣有老人,有年輕人。真希望這一“頑癥”能夠早點消失,不要讓一座城市的文明進程,因極少數老是“不講規矩”的人阻礙。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很多“規矩”的有效性,不一定非得用法律來保障和維護,而僅僅只需要所有的人一點點用心和付出就能辦到。作為這座城市的一員,都應該發自內心對“規矩”有足夠的尊重和身體力行。
也許,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過斑馬線或過紅綠燈時做到“寧等三分,不搶一秒”時,那些“紅馬夾”就可以真正“下崗”了。那么,為了黔江這座城市的真正文明,為了所有家庭親人的平安出行,我們大家就集體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讓“紅馬夾”早日“下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