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松
近日,有讀者通過本報熱線講述了其在山臺山坐出租車到保健院遭遇司機“繞圈”的經歷,且司機還說“那條線長期堵,如果你覺得不行可以不坐”,顯得十分霸氣。
曾經有人說,出租車是一座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當然,如果做好了,就更是一座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很顯然,這么多年來,黔江的哥的姐日夜穿梭于黔城大街小巷,對黔江這座城市的發展和市民生活方式、心態等細微變化,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可以說他們是這座城市變遷的觀察者。
應該說,黔江自創文、創衛工作開展以來,城市之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無論交通秩序、餐桌文明,還是環境衛生、社會文明新風、群眾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都有很明顯的提高。但在如此大環境下,為何這名出租車駕駛員卻如此“牛氣沖天”?說白了,還是“老病”在作怪。一是“不怕”:長期以來盡管有些乘客氣不過嘴上說投訴,但由于實際利益損失不大,且怕麻煩、懶得費事,寧愿吃個啞巴虧,出租車司機摸清了乘客的心理,自然不怕;二是僥幸:監管部門受人力、時間、取證等條件的限制,很多時候不一定都會受到嚴厲查處,使得個別駕駛員心存僥幸,“不會這么霉”。
但凡開車的市民朋友都清楚,黔城的少數出租車駕駛員,的確素質有待提高:隨意停車上客、起步轉彎不打轉向燈、強行加塞等不文明行為,只要開車出門上街便不難碰上。甚至有時在面館里碰上一群出租車司機聊天時,臟話連篇也是常事。
為此,筆者認為,出租車這“病”,得治。
一是主管部門必須動真格,讓駕駛員為違規行為付出“高額成本”。既要零容忍“繞圈”等違規行為,又要零理由按上限嚴處,否則個別司機違規經還將“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更要緊的,要建立常態化教育、監控、暗訪等機制,力求防患于未然:既要加強對出租車駕駛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又要創新執法,如重獎舉報者,邀請專職考評員和兼職志愿者跟車考核、監督檢查等。
二是廣大市民也要成合力,要敢監督,敢維權,敢于挺身而出對違規行為說“不”。的哥的姐的不文明或違規行為,一定要向相關部門或媒體現場舉報,只有這樣,個別不守規矩的出租車駕駛員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更進一步規范全出租車行業經營和服務行為,切實提高黔江出租車駕駛員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打造城市名片,助創全國文明城市,愿我們的出租車駕駛員也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為契機,自覺做到誠實守信經營,規范客運服務,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準,愛崗敬業、禮貌待客、熱情服務,讓出租車行業真正成為黔江城市文明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