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溪被服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實訓。

游客采摘金溪羊肚菌。

金溪護工。本版圖片均由記者王亞同攝
核心提示
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市衛健委扶貧集團對口扶貧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江區金溪鎮,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打造出“金溪護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貨”這“三金”品牌。扶貧集團因地制宜結合自身行業優勢,在“輸血”式扶貧的同時,更注重提升當地“造血功能”,為廣大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推動“一人務工、全家脫貧”;創建“金溪山貨”銷售平臺,拓展當地羊肚菌等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戶收入。
這幾天,姚永良又帶著一批護工到主城幾家醫院上崗。姚永良是黔江區山之坳康復護理公司的負責人,作為金溪護工的運營方,山之坳公司接納了150余位經區里專業培訓的護工。
4月2日,到主城參加投標的劉廷榮,十分感慨地接受重慶日報記者的第三次采訪:“第一批校服已完成,現在又拿下10萬元的被服訂單。”
同樣高興的,還有重醫附一院赴金溪鎮長春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田杰,不少同事、親友都在追問他羊肚菌的上市時間。自去年在朋友圈幫村里銷售羊肚菌、土雞、南瓜等土貨后,他和同事已幫村民增收25萬余元。
從最早的護工,到如今的被服生產、土特產銷售,以金溪鎮名字打頭的金溪護工、金溪被服、金溪山貨三大品牌,逐漸在黔江及我市行業扶貧領域嶄露頭角。“三金”品牌是如何誕生的?
發揮行業優勢
打造金溪護工品牌
金溪鎮地處武陵山深處,山高坡陡、土地瘠薄,8個村(社區)中有6個是貧困村,是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當地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剩下老人、兒童和婦女留守。
根據全市統一部署,金溪鎮由市衛健委扶貧集團(以下簡稱扶貧集團)對口實施脫貧攻堅,2017年9月,扶貧工作隊正式入駐。在協助當地制定脫貧攻堅規劃、開展基礎設施補短板、為貧困戶“輸血”的同時,他們還考慮得更多。
“主要是平衡‘輸血’和‘造血’的問題?!笔行l健委扶貧集團駐黔江區金溪鎮工作隊隊長張志堅介紹,針對如何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扶貧集團召集43家成員單位,舉行了“頭腦風暴大會”,謀劃“當下怎么干”,暢談“以后怎么辦”。
經多次磋商,并結合地方實際需要,大家形成了一個觀念上的共識:攻堅需要持之以恒,對貧困戶更要“扶上馬再送一程”,還要依托行業扶貧優勢,幫助金溪鎮謀劃若干持久性的產業。其中,培訓留守的家庭婦女做護工,力爭“一人務工、全家脫貧”的建議,被大多數人贊同。
張志堅介紹,成員單位大多數來自醫療行業,大家對護理人員短缺、社會需求持續增加的痛點極為敏感。通過分析,與會者均認為護工從業人員收入較高,且入行門檻較低,即使文化不高也可通過強化培訓實現穩定就業。此外,扶貧集團有自身資源優勢,貧困戶有增收的意愿。因此,打造一支穩定的金溪護工隊伍,可行性極強。
來自重醫附二院的山坳村第一書記劉昶率先采取了行動。首先,他將一位在廣東做專業護工的村民田維仙,動員回來做牽頭人。為破除村民傳統觀念,帶動更多人參與,當年10月,劉昶和田維仙帶著首批3名護工到重醫附二院試崗。經過市場檢驗的護工,每月收入近4000元。
隨后,市衛健委扶貧集團請來業內職業技能鑒定單位和相關專家開設培訓課程。同時,黔江區決定每年投入50萬元,定期舉辦免費護理培訓班,學員結業后就能領到從業資格證和健康證。此外,扶貧集團和黔江區還全面整合資源,為金溪護工牽線搭橋,協調提供就業機會。
為持續推動穩定就業帶動脫貧,去年起,金溪工作隊成立了黔江區山之坳康復護理有限責任公司,統一培訓、試崗、組織就業等,實施金溪護工的品牌化運營。同時,他們還陸續吸納了姚永良、石登香、鄔榮江等有經營頭腦、敢闖敢拼的金溪人加入,并放手讓其通過市場化形式參與競爭。
立足金溪,再發展到黔江全區,越來越多的留守婦女前來參加護工培訓,甚至不少男性村民也加入其中。目前,金溪護工已開展培訓6批次344人,其中150余人實現穩定就業?!芭嘤栆蝗?、就業一崗、脫貧一戶?!鼻瓍^扶貧辦主任郭興春介紹,目前,金溪護工群體人均月收入近4000元,最高的甚至達到8000元。
整合力量再出發
打造金溪三張名片
單單金溪護工一個產業還不夠。投身扶貧攻堅的劉昶摸準了群眾的心思,把住了市場的脈絡,又開始謀劃新的發展路子。
去年底,劉昶動員山坳村退役軍人劉廷榮返鄉創業,并整合扶貧集團和當地政府的資源,以較低的租金為其申請到村里一處閑置用房,創辦了重慶衛之情服飾有限公司,著力打造金溪被服特色品牌。企業計劃采取“公司+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吸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今年2月,衛之情公司扶貧車間正式開業,吸引了200余名村民前來報名。
“聽說附近開了服裝廠,就趕緊來報名。因為不懂技術,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應聘,沒想到竟然被錄用了?!苯鹣偳逅宥M貧困戶王曉衛介紹,扶貧車間不但提供培訓,正式上崗后,工人每個月收入不低于2500元。同時,隨著技術熟練,工資還會上漲。“現在,我在家門口就業,能照顧家庭,收入還不少,真是一舉兩得?!彼f。
重慶日報記者走進扶貧車間,只見這里一片忙碌的生產景象:70多臺機器開足馬力運轉,工人們按照分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兩個月前,衛之情公司接到了首筆訂單,是扶貧集團為鎮里的學生定制的900多套校服?,F在,這筆訂單已全部生產完成,將于清明節后交付給學生們。
為做大做強金溪被服產業,扶貧集團和黔江區不僅在籌建廠房、招募員工及崗前培訓等方面積極扶持,還將其納入金溪鎮精準扶貧的重點項目。不久前,扶貧集團已協調相關成員單位,黔江區則計劃動員區內相關學校,建議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金溪被服。目前,金溪被服生產車間已吸納120多名當地村民就業,其中,近一半為貧困戶和邊緣貧困戶。
扶貧,讓“金溪”的名號越來越響亮。在金溪被服誕生之前,以消費扶貧為主導的當地農產品也被冠以“金溪”品牌。自2018年以來,金溪鎮逐漸將當地特色的羊肚菌、土雞、南瓜、干豇豆等農產品進行統一包裝標識,打造金溪山貨品牌。
一年多來,市衛健委扶貧集團,充分利用43個成員單位、近4萬名員工的消費市場優勢,構建了“山貨出山”渠道。首先,扶貧集團引入吉之匯公司構建起龍頭企業搭橋平臺,2018年全年共銷售黔江區農產品2835萬元,其中金溪鎮農產品1400多萬元。其次,通過工作隊朋友圈構建幫扶單位信息平臺,各成員單位人員結合實際情況,采購農產品。此外,當地還開發了金溪農場電商平臺,進一步擴大金溪農產品的影響力。
以金溪鎮長春村為例,在田杰的牽頭下,去年,村里的羊肚菌每斤賣到了100多元,僅重醫附一院等單位職工就采購羊肚菌1300多斤。幫扶成員單位市體育局派駐金溪鎮金溪社區第一書記時杰,通過提高質量標準化控制、改善物流配送等手段,使以往無人問津的南瓜,賣出了每斤1元的高價,幫助村民增收近3萬元。
通過金溪山貨品牌打造,去年,市衛健委扶貧集團成員單位直接完成金溪農產品銷售額304.88萬元,帶動當地1354戶群眾增收致富。羊肚菌、干豇豆、土雞蛋、香豬肉、秋葵……這些金溪農產品紛紛走出大山。
適應市場需求
繼續做實做細相關工作
以引導就業推動留守人員增收,通過消費扶貧帶動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市衛健委扶貧集團發揮行業扶貧優勢,整合力量聚力精準扶貧,圍繞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從無到有打造出“三金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
帶著第三批護工進駐主城的姚永良表示,雖然暫時沒有盈利,但企業有意愿繼續擴大護工隊伍,并以高質量的培訓強化人員技能和服務責任心,打造高滿意度金溪護工品牌。未來,公司計劃面向全市招募護工,并通過市場化運作逐漸從醫療護工向產婦護理、嬰兒護理、老年護理等領域拓展。
“金招牌不能辦砸了,我們將永遠向貧困群眾敞開大門?!眲㈥普J為,以金溪護工為源頭的“三金”品牌,服務的首先是貧困群眾,不能半途而廢不管不問,也不能一直扶下去。扶持的終點在哪里?要看前期工作是否做實做細做深入,首先要確?!耙蝗司蜆I,全家脫貧”,其次,按照市場規律去運營,擴大規模、拓展市場,直到扶貧產業能夠在沒有“托底”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而對于劉廷榮來說同樣如此,雖然有扶貧集團約定保障,但他仍然奔波于各地投標。之前在湖北從事服裝加工銷售的他,對業內行情比較熟悉,回鄉創辦金溪被服后,他對本地市場也信心滿滿?!白罱K還是需要市場裁決?!眲⑼s介紹,今年公司將針對特色行業的要求,實現標準化生產。此外,為助力脫貧攻堅,他還將拿出每年利潤總額的5%捐贈給金溪鎮8個村,用于壯大各村集體經濟。
對于消費扶貧,依托現有的渠道發展起來的產業,在脫貧攻堅完成之后又該怎么辦?要長效解決銷路問題,還得靠市場。重慶日報記者獲悉,去年,電商物流企業吉之匯公司加入到金溪鎮的幫扶隊伍中,不僅將當地的農產品配送至扶貧成員單位的食堂,還通過聯動永川、黔江、合川、開州、雙福等地的農貿市場,拓展了農產品的銷路。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消費扶貧關鍵不在消費,而在暢通銷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提升農產品的商品性。以金溪打造的金溪山貨來說,需要緊密關注的是銷售渠道端和商品供應端。
目前,金溪山貨已在黔江乃至周邊地區形成了影響力,下一步,他們還將隨著規模的增大不斷開拓各類別、多層次的新市場,同時,在供應端把控產量、穩定質量。
記者手記》》
“不是好久來一次,而是好久回一次!”
為采訪脫貧攻堅,記者先后多次前往黔江區金溪鎮,然而,每次去都有不同感受。
不僅感嘆于全鎮超過85%都是坡耕地的惡劣自然條件,也被群眾自發脫貧的熱情所震撼,更為當地因實施脫貧攻堅發生的巨大變化而叫好。最近一次前往,一位駐鄉工作隊干部的話觸動了記者的心弦。
“不是好久來一次,而是好久回一次!”一位駐村的第一書記說。從重慶主城到黔江金溪鎮,先要坐4個小時的火車,然后驅車近1個小時,駐鄉期間,他常常幾周才能回主城一次。
這并非個案。
田杰,重醫附一院的碩士研究生,2017年9月,他到金溪鎮長春村擔任第一書記。近兩年來,他走遍了全村485戶,推動發展蠶桑、羊肚菌產業2300余畝,實現產值100多萬元。背包、護膝、膠鞋已成為田杰駐村的“標配”,他也因此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為“背包書記”。2018年駐村到期后,當地數百位村民聯名申請,挽留他繼續駐村扶貧。田杰欣然接受,并表示“長春村不脫貧,就不離開”。
同樣是第一書記,重醫附二院派駐到金溪鎮山坳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劉昶,則被村民稱為“劉連長”。在駐村扶貧期間,他整合多方資源,為“金溪護工”品牌打造并走上正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昶隨身攜帶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記載著扶貧工作進展:首批進駐主城的3名護工來自哪個村、家里情況怎么樣;扶貧車間開工招不到、留不住工人怎么辦……
不僅是他們,當地駐村第一書記們幾乎個個都有“絕活”。市體育局派駐金溪社區的時杰,牽頭為村里銷售南瓜等土貨,不僅形成了固定銷售渠道,價格還比當地售價翻了一番;清水村第一書記、來自重慶市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團委的李小兵,駐村不久就自費購買了一輛代步摩托車,并順路搭載村民,迅速融入到新環境中。在他們眼中,脫貧工作固然是需要按期完成的任務,但更多則是要夯實一個地區永續發展的基石、激發群眾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需要下水磨工夫。行走在金溪鎮,記者看到的不僅僅是脫貧成效,還能感受到扶貧干部們奮力前行的精神狀態和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的勁頭。向他們致敬!(記者 王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