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21日14時30分訊 黔江區生態文化內涵豐富,結合了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武陵山系文化、巴楚文化、紅色文化與現代文明,同時兼具工業與農業的文化色彩,現在正向“綠色”的生態文化發展,從政府事業、企業發展再到全民行動,都貫徹著綠色低碳的理念。
柔柳拂岸,古鎮清幽,作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鎮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傳統文化,隨著各地游客的追捧聲名鵲起,成為了度假休閑、撫慰心靈的港灣。濯水古鎮上,一條約950米青石街道貫穿全鎮,街道兩邊是帶有馬頭墻、小青瓦等徽派建筑特色的土家族吊腳樓。老街上到處都是賣香草粑、土家面條等傳統小吃的店面,有的還開起了少數民族服飾,古香古色的酒吧或是客棧。如今,古鎮的復活使得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近年來,黔江區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已成功打造中國首個土家生態博物館,擁有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4項,民族歌舞《云上太陽》《濯水謠》走出國門。深化文體旅融合發展,策劃舉辦鄉土中國·全國紀實攝影展和“清新黔江”全國攝影展、中國跑客節、中國山地馬拉松賽、中國門球公開系列賽等重大文旅活動,提升黔江文化綜合影響力。
比如,在小南海鎮走馬壩擺手堂,當地村民常年為游客表演《薅草鑼鼓》《哭嫁歌》《毛古斯舞》《后壩山歌》等節目。導游介紹,這些節目是由當地農民文藝服務隊表演的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原生態土家歌舞,他們雖然節奏感不強,動作略顯笨拙,但卻是真實生活的寫照。老百姓的民俗活動在景區不但沒有沒落,他們反而成為了生態文化最好的見證人。
大力舉辦重慶市公共圖書館講座展覽聯盟講座、重慶市第十屆“紅巖少年”讀書系列活動和“黔圖展覽進校園”等活動,向基層群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持續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注重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政府主導、層層聯動、公眾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初步形成。
據悉,黔江區先后成功申報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武陵山國際民俗文化旅游節,建成了土家十三寨民俗生態博物館,承辦了首屆、第二屆和第四屆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使之成為了武陵山區重要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非遺”傳承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大力創新文化節會活動,不定期舉辦鄉村文化藝術節、民族文化周等文化活動,開展特色文化之鄉評選、民間工藝大師評選、特色文化鄉鎮文藝節目調演、特色文藝節目巡演、民間工藝展五項專項活動。武陵山民俗生態博物館常年原生態展示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游客與村民同學民間工藝、同做山珍美食、同跳擺手舞、同唱后壩山歌,成為全區宣傳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未來,黔江區還將繼續挖掘天理良心文化、黔江精神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構建具有黔江特色的生態民俗文化體系,打造體現黔江自然與人文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和特色民俗文化生態景區,以“旅游+文化”促進文旅互動,實現產業聯動高效益、高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