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來臨。各大商場店鋪五花八門的粽子讓人眼花繚亂。然而卻有人發出感嘆,端午節變成了“粽子節”,端午節真的只是“粽子節”么?為什么延續千年的節日到了現代卻變味了?
筆者認為,是儀式感的缺失。端午節和眾多傳統文化節日一樣,具有濃厚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意義。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快消費、娛樂化心理等消解了傳統節日的莊嚴性。加強對端午節的認知和體驗,需要多些儀式感,增加參與度。
首先是要認識到端午節本身就具備的儀式感內涵。從賽龍舟、佩香囊、飲雄黃酒、掛菖蒲、探親出游等都具備滿滿的儀式感,神圣與歡樂并存。各項活動背后體現出的家國情懷、天人合一、樂觀奮斗等思想,就足以讓我們明白歷史的過往與生命的來處。端午節和其他傳統節日組成了豐富的文化版圖,標注著我們生命的時間與空間,體驗到平凡歲月中的欣喜與激情。
其次是行動上要提高參與度,增加儀式感。大人帶孩子看龍舟比賽,感受速度與激情的融合,樹立樂觀向上、勇于奮斗的價值觀。一方面購買粽子,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家人共同包粽子,不在于包得有多好,而在于積極動手,感受流淌在指尖的歷史傳承。社區可以組織端午詩詞誦讀活動、包粽子比賽等,通過豐富的活動增加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幸福感。在農村地區,孩子可以跟著大人一起收割粽葉、菖蒲、艾蒿等,親近自然。
著名詩人陸游曾寫到,“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頭上還插了艾草。這些小細節,讓日常生活增加更多儀式感,也因此讓端午節增添別致的雅趣,更能讓人體會到其中天人和諧的態度與美感。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待端午的重視,他們質樸的節日情懷也應該感染到現代人。
讓端午節這一天過得和平時不一樣,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用心組織和參與。積極挖掘端午文化內涵,開發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豐富活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端午節,不只是口中粽子的香糯,更要是手上跳動的動作和心中涌動的文化之情。
儀式感說到底就是對日常生活的超越,對特殊節點的尊重與重視。用心用情用手,全心參與,才能體驗到節日的內涵。端午節的厚重與神圣,歡樂與昂揚,由我們每個人去傳承和書寫。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用心感受,那么端午節的文化就會擰成一股繩,牽引著我們的民族走向更好的未來。
儀式感是對歷史的回望與尊重,更是對當前生活的珍視與超越。與其哀嘆節日變味變質,不如轉變心態積極參與,請讓我們多些儀式感,一起歡度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