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昊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八路軍、新四軍駐滬辦事處舊址,百年救火會……上海的眾多老建筑都擁有輝煌的過往,有著歷史文化密碼。如今,上海正在致力使“建筑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
人們對一座城市的記憶,總與一些老建筑、地標建筑有關。近年來,隨著各地對傳統文化保護程度的不斷加強和文明城市建設力度的加大,各地對老建筑的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為人們留住了更多的城市記憶,增強了城市的溫度和吸引力。上海市在梳理保護老建筑的同時,為老建筑配上專屬二維碼、開發老建筑相關文創產品等,讓老建筑走進更多人的心里,可謂下足了“繡花功夫”,值得借鑒。
用“繡花功夫”保護城市老建筑,需要對老建筑進行普查建檔。保護老建筑,并不是說所有的老建筑都要保護,而是要保護那些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能夠代表城市建筑風貌特色、承載著城市文明的老建筑。各地應做好這些老建筑的普查工作,對老建筑的建成年代、歷史文化價值、受損程度、是否保留等分門別類建檔立卡,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傳統文化保護打好基礎,有的放矢地保護和利用好老建筑。
用“繡花功夫”保護城市老建筑,需要充分尊重民意。人民群眾是城市的建設者,對城市的一磚一瓦都有感情。同時,人民群眾也是城市建設的評判者。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對于老建筑的去留、開發利用等問題,我們的城市建設者、管理者要在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多征求群眾的意見和需求,不要盲目地拆建,不要總想著城市新建了什么,也要多想想為城市為群眾留下了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延續城市根脈,留住更多人的記憶和鄉愁。
用“繡花功夫”保護城市老建筑,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移動互聯網時代,保護老建筑也要具有互聯網思維。比如,為老建筑設置二維碼,讓人們不僅可以看到老建筑的原貌,還可以掃碼了解老建筑相關的更多歷史、人文故事等,進一步增強人們對老建筑價值的認識,從而更能提高保護意識。
老建筑見證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價值,對增強城市的溫度和厚度,對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城市的文明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各地應進一步提高認識,用“繡花功夫”保護好城市的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