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和
?? 最近筆者參與了區上一項活動,就是從國家層面對黔江的脫貧攻堅進行總結,這也是目前全國扶貧戰線正在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全國來說,這項工作是系統化的,包括脫貧攻堅理論總結、脫貧攻堅歷程總結、典型市縣鄉村脫貧攻堅總結和精準扶貧案例總結。由此筆者想到一個話題:寫總結的意義。
總結是在實踐和再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認識和再認識的工作,是不斷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使認識升華和發展的工作。會不會總結,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道路方向與事業成敗。無論是我們黨,還是黨的領袖,都非常重視總結。我們黨能夠發展壯大、能夠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其中一條也是非常重視總結。毛主席就說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1955年,他還親自為山西省陽高縣委書記王進修改總結報告,親自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其中為104篇材料加了共3萬余字的按語,改題或擬題76篇,充分展現了一代偉人在對待總結上的親力親為、嚴謹細致、精益求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念茲在茲、朝斯夕斯,長期深入基層調研,對扶貧工作提出了“八個方面”的論述,歸納了“六個堅持”的寶貴經驗,成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思想武裝和行動指南。
總結如此重要,但現實中一些單位的總結卻背離了初衷。個別領導號稱日理萬機,一旦需要寫總結,總是交給辦公室包辦,或者由“秀才”起草,自己“審閱”一番、應付上級了事。在內容的剪裁上,工作中做出了一定成績的,總是用放大鏡看成績,將總結變成粉飾,存在著對總結“重視過度”;用顯微鏡看問題,對問題遮遮掩掩。其結果是文字很美,其實難副。如果工作是混日子,總結無話可說,就臨時抱佛腳,把上年的總結搜出來改頭換面,或干脆對網文來一個暗度陳倉。在表達方式上,無論是做出成績與否,觀點都十分高調,文字都盡量鋪排。但總結提交上級后,束之高閣,鮮有領導同志參閱,也很少有單位合理利用,無異于廢紙一堆。于是,寫總結成為一種負擔,更是時間、紙張的浪費。正因為總結的這些“差評”,在很多時候,我們一聽到交總結,就覺得腦殼很痛,就心生反感。
總結有單位總結,有個人總結,內容不外乎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圢算,有的總結還要寫上經驗啟示等。單位的總結是公文,模塊基本是固定的,但也不是八股文,而應該有所創新。個人的總結不必格式化,我們不妨把總結當成人生驛站,停下來想一想,反思檢視自己,是為了行穩致遠。但不管單位總結還是個人總結,都要忌寫流水賬、忌只說好不說差、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寫流水賬,就是只注重工作過程描述,像小學生的記敘文。在總結中不能只講成績,不講問題,或對成績濃墨重彩,對問題蜻蜓點水。總結的目的就是肯定成績,找出存在的問題,成績和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怎樣得來的,都要講清楚。不能把現象當本質,把支流當主流,不分主次地講。也不能把小成績說成大成就,把大問題化為小差錯。總結走過場、炒冷飯、唱高調等等,都是形式主義的表現。任其泛濫,對黨的事業發展和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百害而無一益。
因此,好的總結是行動的真實映射。可以預見,那種目光短淺、行為懶散、思想僵化、境界低下、能力退化的單位和個人,都是無法寫出好總結的,即使能搞出一點眩暈的文字游戲,也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