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
移風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在凈化社會風氣、推動城市文明等方面有著探索性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張家港市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立足更高站位,豐富文明內涵,形成文明風俗,弘揚時代新風。
針對種種不良社會風氣,不少地方也展開了不同形式的移風易俗專項整治,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但一些地方在整治過程中,缺乏實事求是的“姿態”,把握不好強力推行和有序引導的“尺度”,導致群眾不買賬,甚至引起爭議。要知道,不良社會風氣成因復雜,移風易俗也需要一個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過程。要以鄉規民約約束社會風氣,也要注意“姿態”和“尺度”問題;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真實意愿,也要謀劃移風易俗的路線圖,抓好移風易俗的著力點,堅持上下聯動、疏堵結合,才能凝聚起共建文明城市、共倡文明風尚的廣泛合力。
善用“小切口”,才能更好地推動“大變革”。長期以來,在農村這樣的熟人社會,村民很難完全擺脫人情網絡的束縛,免不了隨波逐流,雖然苦于陋習,卻囿于不愿得罪人等現實考量,難以斷然拒絕。因此,推進移風易俗要積極探索新思路、新做法,與建辦民生實事、民生微實事等工作結合起來,加強相關便民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推動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載體,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便利。用新時代新文化的號召力,引領農民認清陳規陋習的本質,不讓“面子”成為他們的負擔。
多些“小視角”,才能更好地形成“大格局”。一方面,應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引領作用,宣傳移風易俗的先進典型,堅持柔性倡導與剛性約束相結合,堅持黨員示范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樹立起群眾可見可感的榜樣和標桿,讓文明鄉風成為深入人心的新時尚;另一方面,要建立移風易俗的長效機制,堅持解決問題與辦好實事相結合,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教育資源和文明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弘揚和創新,使移風易俗的是非標準更加鮮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群眾性文化活動中,衍化為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垃圾分類、公益助餐、美麗庭院、光盤行動……移風易俗吹起文明新風,“潤物無聲”養成文明習慣。改變舊習俗,植入新風尚,我們還需要大處落筆,細處著手,實處使勁,久久為功。積極探索移風易俗的領導機制、投入機制和激勵機制等長效機制建設,以制度保障推動移風易俗常態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