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全市上下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18個深度貧困鄉鎮全部完成脫貧摘帽任務,帶動了全市決戰貧困工作全局,推動脫貧攻堅經驗舉措“點上可持續、面上可推廣”。 從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特別推出《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專欄,深入報道我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經驗,解讀深度貧困鄉鎮從產業興到精神富的巨大嬗變。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2月3日6時30分訊(記者 李成 陳攀)作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江區金溪鎮,因土地資源貧瘠,曾是黔江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后鄉鎮,被戲稱為“筲箕灘”。

當再提起金溪鎮,人們紛紛感嘆“鎮上發展變化之大,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個一舉拿下新時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論壇“脫貧實踐獎”榮譽的小鎮,處處彰顯著黔江人為新生活努力向上的干勁和拼勁。
金溪鎮,是真的變了。
如今,深度貧困村改變模樣,村民不再愁眉苦臉,經常喜笑顏開,呈現的是生態、綠色、和諧的全新面貌。
一套“組合拳”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幸福生活
年關將近,位于黔江區金溪鎮“金溪被服”扶貧車間內,縫紉機“嗡嗡”作響,車間內工人們正埋頭趕制一批制服。
從層層疊疊布料中,一位90后女孩抬起頭來露出甜甜的微笑。她叫鄧繼燕,因身體原因,過去被評為貧困戶。
鄧繼燕有一雙勤勞的雙手,卻因身體原因在外出務工的道路上頻頻受挫,過去她和丈夫面朝黃土背朝天,成天辛苦勞作,卻并沒有為貧困生活面貌帶來一點改變。
“金溪被服”是黔江區依托市衛健委扶貧集團行業優勢打造的三張金字招牌之一,金溪鎮采取“公司+扶貧車間+貧困戶”模式,優先為像鄧繼燕一樣的貧困群眾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2019年開始,鄧繼燕加入“金溪被服”扶貧車間的隊伍,生活開始一點一點好起來。
“車間實行保底培訓,保底工資,包吃包住,在車間工作的一年多,鄧繼燕用那雙勤勞的雙手每月能掙得4000多元的工資,精神面貌發生極大的改變。” “金溪被服”扶貧車間相關負責人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金溪被服”扶貧車間,貧困戶占比50%以上,其中像鄧繼燕一樣因身體殘疾的貧困戶還有十多名。
除了“金溪被服”,金溪鎮另兩張金字招牌分別是“金溪護工”和“金溪農場”。
“金溪護工”引進從事專業護工的村民田維仙,通過創辦公司舉辦護工培訓班,帶動穩定就業159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金溪農場”依托龍頭企業搭橋平臺、幫扶單位共享平臺、互聯網公眾平臺,打通“山貨出山”渠道,銷售金額3000余萬元,帶動1854戶5354人增收。
金溪鎮,成功用“三金品牌”打出脫貧組合拳,實現輸血+造血式扶貧,讓貧困戶各展其長,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勞雙手促進增收,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一棵桑苗重新盤活金溪村民新生活
金溪鎮位于黔江區西南部,因山高谷深坡度高,從海拔700多米山上俯瞰,金溪鎮地勢形如“筲箕”橫臥在山坳坳中,這樣的地形保水保肥效果極差,導致當地產業規模小、多、雜、散。

追根溯源當初“窮”的深層次原因,金溪鎮人大主席曾平表示,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一個適合當地發展的主導產業。在多次實踐中,金溪鎮發現桑樹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桑樹發達的根系能堵住巖縫,保持水土。
2018年,金溪鎮明確將蠶桑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開始大規模栽桑養蠶。
同時,大力發展獼猴桃、脆紅李等山地特色產業和“桑+菜”、“桑+禽”等立體循環農業,建成10452畝蠶桑小鎮,建成獼猴桃、青脆李、脆桃等特色水果5407畝,立體農業5000畝,形成“蠶桑+N”一主多輔的產業格局。
蠶桑產業,不僅成為金溪鎮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更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綠色財富”。
村民田建多次創業失敗,心灰意冷之時,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一年時間發展蠶桑270畝,飼養“月子雞”2100只,年產值達40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50余人增收,被評為“重慶好人”、黔江區“最美脫貧戶”。
“3年以來,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村民的思路轉變,家家戶戶都有了發展目標,有了找錢的門路,有了掙錢的機會,老百姓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抓產業上,如何提高收入上,村民之間的矛盾也減少了,再沒有貧困戶向政府伸手要政策。”這是這幾年曾平最大的一個感受。
截至目前,金溪8個貧困村全部銷號,1991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一片撂荒地再育生機拓寬增收渠道
有了主導產業,還得解決土地撂荒、村民留不下來的問題。
在金溪鎮長春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萬畝山地現代蠶業基地看到,當前桑園已進入冬管階段,經過修枝定桿的桑樹在“冬眠”后即將長成漫山遍野、蔥翠肥沃的桑園。

脫貧攻堅戰打響前,金溪鎮長春村還是集骨干產業“空白村”、集體經濟“空殼村”于一體的典型“空心村”。那時給當地村民謀生選擇并不多,于是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家里大片農田撂荒無人耕種,這在金溪鎮長春村尤為突出。
不過,這一現狀在2018年的春天到來之際孕育出生機,開始出現“大反轉”。
為了改變村民生存條件,幫助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這一年金溪鎮按照“村社一體、股份合作”的模式,先后成立5個農業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以特色產業如栽桑養蠶、套種蔬菜為載體,盤活農村資源,同時明確收益分紅比例,并吸納貧困戶參與入股、就近務工,拓寬增收渠道。
今年66歲的滕樹文還記得,那年他和70歲的陳正文、66歲的滕樹長抱團發蠶桑產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60余戶愿意參加。“2019年開始隔壁村看到栽桑養蠶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紛紛加入進來,到今天合作社蠶桑規模已發展到800多畝。” 滕樹文表示。
三位老人也被當地人親切的叫做“土家三老漢”,他們奮戰在扶貧一線的故事道出不服輸、不認輸、苦干實干的黔江精神。
通過“三變改革”,將田、耕地、林地等資產按標準折股入社,盤活了沉睡資源。數據顯示,長春村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600余萬元,2020年首次分紅12萬余元,其中蠶桑產業帶動貧困戶31戶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站在700多米的半山腰,揮點腳下這片坡陡谷深的地方,曾平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描繪出一張宏偉的產業振興藍圖:“當前金溪鎮正按照一鎮三園,打造蠶桑小鎮,譚家坪現代農業觀光園,長春桑旅融合產業園,平溪‘悅心憩園’,金溪人民會用實際行動讓全鎮繼續向好向上,干出一番新事業。” 曾平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未來,金溪鎮的騰飛還將從這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