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觀
近年來,對于廣大市場主體來說,減稅降費是獲得感很強的政策關鍵詞。從2018年推出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到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再到2020年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推出支持疫情防控和助力復工復產稅費優惠政策,減稅降費一路護航市場主體前行。今年以來,我國的減稅降費政策不僅注重“量”上發力,而且聚焦“質”上提升,亮點頗多,含金量也很高。
減稅降費更重視支持創新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各類企業提前享受加計扣除金額1.3萬億元,減免稅額3333億元。格外亮眼的成績,源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在今年經歷的幾次“升級”。3月,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企業在10月納稅申報期可提前享受上半年加計扣除優惠;9月,優惠政策再加碼,企業可提前享受優惠范圍擴展至前三季度。政策利好不僅有了“升級版”,還能提前兌現,極大減輕了企業負擔,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
減稅降費扶持中小微企業力度更大。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促進增長、保障就業、活躍市場、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政策層面繼續對中小微企業予以重點關注和傾斜: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政策延續加碼態勢,助力中小微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激活發展潛能。
面向未來,政策提質增效仍是題中之義。用好減稅降費助力市場主體發展,注重普惠性,也要更有針對性。一方面要在精準性上下足功夫,積極用好稅收大數據等手段,精準識別市場主體需求,精準落實減稅降費“紅包”,做好精準這篇大文章,讓每滴政策雨露都能落地見效。另一方面,要在靈活性上多動腦筋,根據發展中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適時推出類似階段性稅收緩繳、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提前享受等措施。緊跟市場主體發展需求,讓政策真正“活”起來,企業發展才會動力強勁。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