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華
元宵節又稱燈節,自古以來,燈,就是元宵節的標記。隋煬帝曾用“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詩句贊美他眼中的元宵燈。
小時候,每到元宵節,就聽父母念叨“除夕夜的火,元宵節的燈”。那時家鄉沒有電,元宵節那天,有人在燈籠里點上蠟燭,掛在自家的門楣上,盡管數量少,一般也就兩只,卻讓我們百看不厭。
我家沒有錢買燈籠,但元宵節的燈還是不能少的。元宵節前,父母慎重其事地準備好蠟燭,如果數量不夠,一時又無法找到蠟燭,父親就會將一些香,用茶油浸透,代替蠟燭。
每到元宵節,不管天晴還是下雨,傍晚時分,父親一定會帶我去屋后山地為祖墳點元宵燈。父親一邊在墓前點燃香燭,燒紙錢,擺好三牲酒禮,一邊叫我們燃放鞭炮。然后我們跟著父親在祖墳前跪拜,父親非常虔誠,輕聲念著“今逢元宵佳節,子孫前來上燈”之類的話,然后瞌三個頭,又帶我們走向另一座墳頭,曾祖父母、叔公以及伯伯的墳墓,我們一個不漏,在每座墳前點燃蠟燭,重復著一模一樣的動作。
晚餐后,父親會在大門口燃起一掛長長的鞭炮,然后在每個房間點上一支蠟燭,就連廁所、豬圈、牛欄房也一樣照點不誤。
除了房間點燈外,菜地、附近的田頭,父親也要去點上蠟燭。尤其是我家側邊的三塊菜地,父親就點了10多支蠟燭。我不解,在房間點燈也就罷了,為什么野外也要點燈?父親說:“元宵燈一亮,蟲蟻全跑光。”我雖半信半疑,但看著大家都這樣做,也就信以為真了。
父親作古后,我們繼承了元宵節點燈的傳統。除了將每個房間的電燈拉得通亮外,也繼承著父親的動作,在田頭、菜地點蠟燭,當然在長輩墳前更為隆重,蠟燭自然要選上最大的,擺祭品,燒冥幣一樣不少,讓整個元宵節充滿儀式感。
如今元宵節的燈,比以往更為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燈籠舉目皆是,加上猜燈謎,耍花燈等民間活動的延續,更讓元宵節成為燈的海洋。
燈,是元宵節的標記。還有元宵節野外的燭光,在我的記憶中至今不曾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