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爽
聽父輩們講,在他們小時候,夏忙收麥都是自己動手用鐮割麥,然后捆扎裝車,運到場上準備脫粒。因此,打場是每家每戶夏忙收麥的第一項必備工作,打場是為了堆放收割的小麥。
那時候,村上按人口給每戶都分有不等的自留地,因為自留地離家都比較近,便于管理和照看,因此成為夏收麥場首選用地。
每家都要提前做準備工作,首先要把地挖得既松軟又整齊,再用耙子梳理平坦,不能有大土疙瘩。此項工作越細,打場質量越好,小麥顆粒就不會鉆進去,真正做到顆粒歸倉。
夏天由于白天溫度高,打場只能選擇在晚上后半夜進行。要用涼水將場潑濕,濕潤即可千萬不能猛潑,最好的效果就像下過一場春雨。
后半夜,天色微微泛白,涼涼的,溫度正好。老當益壯的爺爺揚著鞭子,牽著騾子進了麥場,從正中間開始一圈圈向外,從圓心面積一點點擴大,像湖面泛起的漣漪,太好看了。那騾子脖子上拴著的鈴鐺傳來陣陣悅耳的響聲,好聽。三遍過后,一個亮光光、平展展的麥場就碾好了,小孩子們在旁不由得拍手叫好。大人們和騾子稍事休息,根本沒時間聊,咂袋旱煙就奔向了下一個麥場。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大人們趕緊用草席之類的東西蓋在麥場上,防止太陽暴曬產生裂縫漏麥。白天蓋著,晚上揭開,維護三天就大功告成,下大雨都不怕,結實得很。接下來各家各戶就在地里開始收割小麥,運到麥場,再一層層摞好,基本上2畝地就能摞一個麥秸垛,那一個個麥秸垛就像一個個蒙古包,形成了農村夏收時節一道獨特的風景。
那時候人們夏忙打場、收麥付出了很大的辛勞和汗水,所以更能體會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更懂得節約和珍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