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遠
(接上期)
(五)燦爛的優秀民族文化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示
濯河壩人說話愛用韻文,追求語言的節奏感和音樂性,這在小說中的好多章節都有所顯示。如小說第九章末,敘寫余光順唱的《長壽歌》:“要活九十九,清早郊外走;要活九十九,走路甩開手;要活九十九,常用腦和手;要活九十九,飯后百步走……”小說以此顯示了濯河壩人所具有的濃厚詩人氣質。
再有,土家人的男女戀愛,常常無需媒人介紹而用男女雙方的對歌來傳達內心情愫。于是,土家人的情歌就特別發達。有研究者認為,在我國的遼闊版圖上,有三個地方產生的情歌最出名,那就是陜北信天游情歌,南方的劉三姐情歌,還有包括湖北、湖南、貴州和重慶在內的土家、苗、漢等民族聚居的廣闊武陵山區,同樣是產生情歌的一片熱土。小說在描寫濯水古鎮美女汪雨虹與其友人李朝鴻的戀愛時,就大量采用情歌方式來傳達他們的相互向往和愛戀。且看,從北平一所大學剛畢業返歸濯河壩的李朝鴻先唱:
別了情妹別了姣,走到半路跌一跤;
不是坡陡巖板滑,想起情妹腳打飄。
歌聲瑯瑯對歌臺,唱得紅云朵朵開;
唱得青山團團轉,唱得鴛鴦飛攏來。
李朝鴻雖然身子骨兒健壯,但處于戀愛高潮中的他,也因忘情走神而在巖板陡坡面前差點摔跤……待李朝鴻情歌之后,汪雨虹也用她那聲情并茂的語言來掩蓋自己對戀人深愛而不愿公開的“撒謊”!其狡黠的心態,表明了她的羞澀與聰慧:
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攀槐樹望郎來;
娘問女兒望什么?我望槐花何時開?
妹在房中繡花巾,聽到門外腳步聲;
推開窗子伸頸望,風吹竹葉空費心。
這幾句歌詞,描寫自己為男方繡好花巾而正焦急等著心上人來分享時,恰好發現門外有腳步聲傳來。當她驚喜地以為是戀人來了時,卻立馬發現自己錯了,原來那是“風吹竹葉”所造成的一種假象。情歌透過女主人公極不情愿的那種感情傾訴,表達了她對戀人的一種深愛!
除了戀人的單唱,李朝鴻與汪雨虹還常常合唱,也就是二人常在一起做互問互答的對歌。譬如,汪雨虹先唱:
不是好樹我不栽,不是真情莫要來;
塘邊栽棵相思樹,等著鳳凰飛過來。
接著,李朝鴻就回了女方一首:
草木逢春一片青,哥妹相愛一片情。
月亮還有圓和缺,你我相愛永不分。
繼而,汪雨虹又唱:
新衣合身妹才穿,情郎合心妹才連;
連情不是一時過,同苦同甜到百年。
最后,李朝鴻又回雨虹一首:
今日同妹把話別,眼里流出相思血;
雖然不是同母生,恩恩愛愛舍不得。
如此從“不是真情莫要來”到“哥妹相愛一片情”,再到“情郎合心妹才連”,再到“恩恩愛愛舍不得”。如此通過相互盤問而達到感情的層層攀升,最后抵達“眼里流出相思血”的結果。此種男女對唱,可真是把戀人間那九死一生的曲折愛情,書寫到了極致。
但是因天不作美而制造了雨虹的愛情悲劇,不幸的命運讓李朝鴻一天天骨瘦如柴,從而漸漸遠離了心中的戀人……于是,執著于愛情的雨虹,便終身不嫁而獻身于三尺講臺。絕美的土家情歌沒有換來這對戀人最后的愛,但卻成就了雨虹用整個生命來寫就的教育詩篇。
這也是小說為讀者所匠心鋪設的一個閱讀亮點啊!
(六)關于人的生死的眾多忌諱和傳說
《天理良心》絕對是人性的反映。而人性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對一個人的起點和終點,即生和死的認知。所以,該小說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土家人在生和死的過程中積累下的許多民俗。《天理良心》對此做了詳盡的記載和描述,這無疑是小說思想內涵的一種頗具價值的補充。
小說第十九章“魂牽夢繞盼郎歸”,敘寫了萬詩楷與汪雨虹的女弟子冉啟秀舉辦婚事。因為生命的孕育是從十月懷胎開始的,所以記載一個人的生命起點,實際應從一對男女舉行結婚典禮那天就已發端。小說關于生命孕育的諸多民俗,該章小說有過多種多樣的描述。
首先是新娘上轎前要手拿兩把筷子,在跨過自己大門前要把筷子向身前身后的他人盡力拋撒出去,這表示新娘出嫁以后定要“快快生子”。轎子抬到男方家,丈夫萬詩楷手中始終拿著一把雨傘,表示夫妻二人從此將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這是祝愿他倆生活幸福平安。
新房里的床上,撒滿了許多花生、瓜子、糖果和棗子。這之中的糖果表示夫婦生活甜蜜,其余的食品則表示早生、多生貴子,“棗、生”二字,是取其諧音的一種詩意暗示。在拜堂過程中,新房里雖然忌諱擺上梨子,但卻要放些臍橙,因梨子影射離子,而臍橙則影射繼承。諧音引義,作家對于民俗的搜集,為我們玩了一把文字的游戲。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搶坐新床,這預示著將來誰來當家理財。如果兩人同時坐上新床,表示共同管理家務。如此民主意識,反映了男女平等的嶄新風氣。此外,新娘還要從柜中抓出許多核桃、葵瓜子等食物來招待客人,這些食品便是多子的一種暗示。在結婚的宴席上,必有一道主菜,就是喜沙扣肉,如此也象征了婚宴的喜慶。
結婚當天晚上還要鬧洞房。這是親朋好友對于新人的祝福,希望他們一生都像今夜這般歡歡喜喜,永遠快樂。小說對于結婚典禮上的各種民俗禁忌和規矩,就是這樣傳達出了許多關于生命孕育的詩意聯想的。
與此相對的是,小說第十五章“樂善好施功德滿”,透過對于汪茂發的死,同樣交代了存在于土家族家中的許多充滿悲涼氛圍的習俗。
如人死前,就要撤去死者的蚊帳,而后打開窗戶,揭掉死者居住屋子的房上瓦片,這都是為了讓死者的靈魂順利升天。還有,要為死者燒紙錢,是為了死者日后在陰間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不致無錢可用。至于為死者放鞭炮,自然也是為了驅邪。
關于死人,還有許多忌諱,譬如人死時忌無人送終;親屬哭亡人時忌淚水滴在尸體上;死者凈身更衣時忌哭;家里寡婦孕婦忌諱送葬;孝子只吃稀飯而忌吃酒肉;墳堆上忌開荒砍樹;停放尸體的木板下,要點腳燈照明,因死者要渡過一條河,并經過奈河橋。在過河或走過奈河橋時,日夜把守在那兒的夜游神將可能阻止死者的前行。所以腳燈要明亮,以便死者行動自由而不受到羈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閱讀該小說,讓讀者對于流行在濯水古鎮一帶關于生死的特定規矩和忌諱,于豐富讀者對土家人的認識,的確大有裨益。
(未完待續)
(作者系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作家、評論家、教育家,曾任全國魯迅文學獎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