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渺小的人之所以偉大,在于有思想、有夢想。思想之力往往源于質疑,古人有訓:“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細細思之,的確有道理。
朋友鐘天瓏長篇小說《天理良心》正式出版,被譽為“土家族民俗百科全書”,語言雋永,情節生動,在黔江引起轟動。六年磨一劍,劍芒顯露,實屬不易。
濯水古鎮有四大家族,其興衰史如同古鎮史,當時就是金科玉律。他通過實地走訪、翻閱資料、多方求證,提出六大家族的概念,以此為主線開始創作。
試想,缺乏獨立思考,人云亦云,就不會有佳作誕生。文學創作需要靈感,質疑成為他的興奮點,不斷地累積形成創作的源泉。讀此書,不僅要看到四和六數量的量變,更要理解作者的質疑意味,共鳴才會持續不止。
知名地名、名人故里之爭曾經隨旅游炒作一度沸沸揚揚,甚囂塵上。回歸理性,其是文化資源、文化名片,爭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覺,有質疑的態度和精神。用史料、文物等正向維護,就一個地方而言,核心要有默默深耕地方史志的有志之士、有學之士。
黃宗福老先生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當看到有的地方對范長生的研究和運用不斷深入,甚至其故里有新解,擔慮之心溢于言表,奔走呼吁的同時付諸行動,必須發聲才有話語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他沉浸浩瀚史海拾珠,不斷充實完善,進行二度創作,嘔心瀝血編撰《范長生范賁史料輯錄》,智者之光擲地有聲。少許疑惑煙消云散,兒時小伙伴在范公祠嬉戲場景浮現,心定信實。
黔江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集眾智辦大事,正本溯源之事也多。六年前,在何澤祿等人策劃推動下,成功舉辦了重慶市社會科學活動之丹砂文化研討會,集成《丹砂神韻》,影響深遠。期待長生文化、紅色文化、山韻文化等不同主題的文化研討會落戶,開啟文化之旅、心靈之旅。
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師求學時,聽黃中模老師講《楚辭》是精神享受,仰慕其學識。得知他帶頭發起并組織全國屈學界人士,批駁了日本漢學家否定屈原的論點,捍衛了民族文化的尊嚴,佩服得五體投地。
《屈原問題論爭史稿》等系列著作是他的質疑,就是有底氣的批駁,是利劍,鋒利無比。近九十高齡仍孜孜不倦傳播屈學,弘揚屈原愛國精神。我想,這不是簡單的學術問題,更是一種責任擔當、家國情懷。當下更有現實意義,“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需時刻警醒。
質疑是一種品格,它是能力、耐力和情懷的綜合體,不是憑空臆測、胡亂評述,是真學問、真性情之自然流露,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治史研究。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質疑能力的增長無捷徑可循,只有腳踏實地學和干。
因此,學會質疑、會用質疑窮究一件事,既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品格。愿質疑伴你我左右,一天天一點點,豐富情懷、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