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太極鎮李子村電子商務中心,貢米、藤茶、蠶絲制品等農副產品,擺放整齊有序,中心負責人田茂蓉正在向山東省日照市考察團一行熱情地推介家鄉的產品。
介紹農產品
田茂蓉,連續兩屆當選黔江區人大代表。多年來,她作為媒體人,積極依托網絡平臺幫助銷售農產品,努力讓山果果變成金果果,幫助農戶得實惠,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新農人”。
緊跟潮流——變身助農“代言人”
作為一名基層的人大代表,田茂蓉一直關注農業農村話題。
“農產品是寶貝,但農民卻不能依靠農產品賺錢,該如何解決?”田茂蓉說,她常年行走在田間地頭,總會聽到老百姓提及農產品銷路窄,“有貨難銷”的問題。老百姓的辛苦,讓田茂蓉開始思考:自己能做點什么,改善他們的處境?
2020年,田茂蓉在重慶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黔江區李家溪,投資建設“互聯網+社會扶貧”基地,傾力打造服務黔江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全產業鏈。
基地成立不久,就遇到了五里鎮胡家壩村土豆銷售難的問題。當時,五里鎮胡家壩村種植的生態無公害土豆喜獲豐收,在自行銷售過半的情況下,還剩余500多公斤存貨,大伙兒愁起了銷路。
田茂蓉積累的“帶貨”知識,這時派上了大用場。她發起了愛心助農主播團隊,為五里高山洋芋代言,吸引不少商販、愛心企業,開車到田間地頭收購土豆,解決了銷路難題,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黔江的農產品種類很多,都是好東西。”田茂蓉說,有了電商平臺,通過農產品創新,打破原有障礙,好的產品才能源源不斷銷售出去。
深耕電商——真情助農暖人心
多年來,田茂蓉初心不改,始終深耕農村電商,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去年,是太極鎮李子村大米豐收的“大年”。李子村的大米主要由黔江區一家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銷售。受疫情影響,大米的銷售欠佳,急需拓寬銷售渠道,打開銷路。
“去年的產量不銷售完,產生存量,就會對今年效益產生影響。”得知情況后,田茂蓉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她便主動與合作社對接,研究如何用新方式售賣農產品。
田茂蓉認為,“要想把農產品賣出去,品牌和口碑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于是,她決定用品牌化提升李子村大米的經濟價值,免費為其包裝、宣傳等。截至目前,僅大米一項,就為合作社完成20余萬元銷售額。
除了土豆、大米,田茂蓉還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精準對接農產品,通過直播帶貨、消費幫扶網等形式幫助銷售、推廣。“黔江羊肚菌”“黔江藤茶”“黔江桑葉面”“農掌柜高山冷水米”等帶著鄉土氣息的農產品,也因此走出了大山。2021年直接銷售農產品2000多萬元,社會扶貧基地帶動李家溪建卡貧困戶就近務工就業37人,農民參與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增收。
勇擔使命——共畫致富同心圓
“只有個人志向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才能創造無限的價值。”擔任兩屆區人大代表,田茂蓉始終沒有忘記傾聽百姓的聲音,反映百姓呼聲。無論在哪里,她都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因為她身上有著“雙重身份”。
作為人大代表,田茂蓉牢記“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使命,事事為群眾著想,處處為百姓考慮。履職期間,田茂蓉圍繞鄉村振興主題,調研的足跡遍及黔江30個鄉鎮(街道)。她發現,電商興農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上,同時也可以倒逼傳統農業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因此,在今年“區兩會”期間,田茂蓉提交了兩條建議:一是進一步推動黔江農業產業質量、品牌、溢價的良性循環,從而造福一方產業、企業和農民;二是通過加強對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產業設計和規劃,加大后續扶持產業發展力度,幫助脫貧群眾就近創業就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田茂蓉看來,能讓更多的農民共享奮斗的成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將牢記‘群眾代言人’和‘新農人’的雙重身份,傾心履職,建言獻策,推動黔江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家鄉經濟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助力農民致富、讓共富之路越走越寬。” (記者 費玉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