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泉脈動,草心蘇。自然之脈跳動,定有萬千氣象。心靈之脈韻動,必有傳承永恒。
明洪武年間設置黔江守御千戶所,其城墻系石頭壘成,故名石城,較之隋開皇所置石城縣,字同而義異。今石城社區之名即緣于此,而非石城故縣之義。這是石城社區記憶之端,文脈之始。
和幾位兒時朋友站在金港橋,談及石城社區感慨不已,今非昔比,人是物非,集體輕按回車鍵,無憂無慮的往事浮現于目,真切可感。
清晨,矗之孤峰的文峰塔傲然映入眼簾,插旗山酷似玉女曬羞將一頭飄旋的長發在龍潭中滌蕩,仰頭山似仰非仰若睡佛般凝望蒼穹,連同那一抹天際線生成心中的彩虹伴我們一天又一天。
那時黔江河水清且漣漪,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最愜意的是箢篼撈魚,腳手并用。偶爾提小水桶跟在大人身后,見其掄二錘砸石抓魚,一錘下去,水花四濺,迅速瞪大眼睛撿魚,總有所獲。老虎灘戲水也是童年趣事,偷偷下河被打不少,一漲水還是背著父母去飆灘,享受浮掠水面的快樂。
記得原縣委大院以下全是稻田,水稻、油菜輪作。栽秧前后是捅黃鱔的好時節,秧田春水暖,沿著田埂,見冒水泡處,用手順洞捅,旁邊起渾水處便可捉到,柴火烤食,香氣撲鼻。油菜收割前,菜地里野豌豆圓鼓鼓的,用竹筒子吹,一場小戰隨即打響。
穿堂過巷,丟沙包、斗雞、滾鐵環、打彈珠、拍煙盒包等游戲不勝枚舉。現在的小孩不曾見過、亦不能理解的游戲,卻在我輩心間刻下一道道痕跡、一絲絲回味童年煙火氣。
前不久,應邀去看石城社區的基層治理,治理成效令人欽佩。交流中有人提到六尺巷,“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一語驚醒夢中人,傳統文化的道德光輝滋養著我們的內心,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觸點引燃,柳孝巷、太平崗、紅軍廣場等地名在腦海翻滾,仿佛感到了文化之脈的涌動。
石城社區乃孝和之地。柳映芳的孝行廣為傳播,“孝廉,重其行也,清節儉約,風勵子孫”的評價意味深長,孝德之本,代代相傳。而今,“百善孝為先,常存仁孝心”成為社區固化的家風,孝老敬賢成為時尚。
石城社區是太平之地。古語云:“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太平崗以前是黔城最繁華的地方,木房相連,容易失火,清時富商陳家牽頭,用石砌水池防火災,眾人相助,成就一段鄰里守望保平安的佳話。此池也被親切地叫為“太平缸”,賦予人們追求太平之意,后諧音為“太平崗”。如今,這里是黔江最負盛名的美食街,地方小吃琳瑯滿目,沉醉其中,去而忘返。
石城社區更是紅韻之地。紅三軍攻克黔城,開展系列革命活動,印發《紅軍入川告酉秀黔彭父老兄弟姊妹書》,播下革命種子,為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舉行了一個奠基禮。紅軍廣場上的紅軍在黔江紀念碑和烈士英名墻,訴說著一個個革命故事、展示著一個個英雄壯舉,濃郁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激勵人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孝和、平安、紅韻永續心間,我想也許是石城社區文脈的內涵和意蘊。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國,美好的家庭生活源于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源于國家的繁榮富強。
我們或許不曾留意,但脈動石城卻潛移默化、如春風般浸潤心靈,深刻影響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