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芋婷
載著侄子穿梭在田間小路,一排排玉米不斷向身后駛過,青草的味道滲入每個毛孔,新鮮的氣息撲面而來。“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他隨口而出的這句歌,把我的思緒也拉回了村莊的往日。
我出生在一個縣城的農村,在這里土生土長,村子不大,位置還算便利,村頭的南邊有火車經過,一道架橋而過的鐵軌將村子與城市的界限劃得涇渭分明。村頭的北邊是一條二級路,路上來來往往的貨車尾叫囂著飛揚的塵土。鐵軌與二級路之間表示村子的主體,被一條馬路分成長長的東西兩邊,之前都是磚砌起來的老房子,凸出一塊凹回一塊也是常有的事,遇上特別窄的胡同,還得側著身子過,片片魚鱗瓦為無數人遮風擋雨,裊裊炊煙升起最平常的煙火氣,屋里有媽媽香飄滿屋的飯菜和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的家人們。
村口的石凳曾是鄰里間經常端著飯碗圍在一起吃飯的地方,婦人們傳著村子里的雞毛蒜皮。下了雨的小道就變得格外泥濘,小伙伴們總喜歡穿著雨鞋一深一淺地走來走去,聽到媽媽喊吃飯才肯回家。飯桌上總有隔壁大娘做的稀罕吃食,村里的人有著簡單的鄰里關系,或者簡單的生活。如今日子一天一天過得富裕了,平整的水泥路上跑著各式汽車,各家各戶都有了維持生計的營生,除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家伙還做起了小買賣,村子里的婦人也開始走出家庭這方天地,追求贏得經濟獨立。人們都忙于工作,鄰里關系卻沒以前那么親近了,一墻一門卻將人心隔了老遠。偶爾回家一趟也都是在自己屋子里窩著,各家各戶都建起了整齊的樓房,兒時的玩伴也都早已成家。生活是好了,可總感覺心里缺了點什么。
村里兩邊的門面房里都變成了商鋪,黃金酥脆的手工燒餅、沾滿水汽的菜鋪、各式包裝華美的特產店、飄著孜然味的燒烤店,不出村子就能買到日常所需要的東西。每每這時,奶奶總會感嘆,當時候分地還沒人想要門面房,那個時候要曬谷子,門面院子小不方便,要是能早些料到能有今天的變化,當時怎么也得要一間,做點生意就好了,是時代變了啊。
村子里的人們迎著時代的朝陽,把自己的小日子經營得熱熱鬧鬧。村子在時代的洪流不斷奔涌,村子的發展史,從那條帶著泥土味的田間不斷延伸,洗刷著自己曾經的泥濘,村子還是那個村子,可村子已經是新的村子了,那些回不去的舊時光成為村里人永遠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