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君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這首唐代李商隱的《菊花》,著墨不多,便把菊花的形象和多彩的顏色展現得淋漓盡致,給人視覺和觸覺的美感享受。
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在秋季開放,是秋的象征。它秀美多姿,以素雅堅貞贏得人們的稱贊。千百年來,菊花成為高潔隱逸、頑強不屈精神的象征,更以其獨特的神韻躍然于文人墨客的筆下。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代元稹的《菊花》,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明代唐寅的《菊花》,老舊園子里的小路旁已經長出了幽幽的花叢,一夜之間清露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只能借著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代白居易的《詠菊》,一夜過后,初降的寒霜輕輕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斷,荷葉傾倒。耐寒的只有東邊籬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開,讓早晨多了一些清香。
有贊美菊花不屈不撓傲骨風格的,如宋代鄭思肖的《寒菊》:“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至死不渝、抱香而死的菊花,是不屈不媚、獨立品格的完美化身。再有唐代鄭谷的《菊》:“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在這里,菊花代表了那些品格高潔之士。還有宋代朱淑貞的《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有借菊花抒懷心胸的,如宋代歐陽修的《秋懷》:“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不知怎的,面對著滿眼秋色,想到國事家事,禁不住黯然神傷。再有唐代李商隱的《野菊》:“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已悲節物同寒雁,忍委芳心與暮蟬。細路獨來當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處,不取霜栽近御筵。”令人同情的野菊寂寞無伴,如同寒風中飛行的孤雁。滿腹惜花的心情有口難言,怎忍心托付傍晚的暮蟬。夕陽中有一條彎曲的小路,我獨自走來徘徊無數。一只酒杯與我親密相伴,乘著酒興將往事浮想聯翩。
關于菊花,最膾炙人口的一闋詞,就是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么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要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