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雨青
“遠親不如近鄰。”從前的人們喜歡街坊之間互相走動,串門子。如今雖然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是這種淳樸的感情卻很難再找回……
以前住鄉下農村,鄰里間“低頭不見抬頭見”“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一個村子有多少戶人家,每一家啥情況,大人小孩叫啥名字,各自喜好,都了如指掌。那時,莊戶人家,一年四季,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隨時都可聊天諞閑、打斗玩耍,我們鄉下叫“游門子”。
平日里,人們滿村滿巷隨意轉悠,東家坐坐,西家轉轉,家長里短,柴米油鹽,歡天喜地拉呱一陣。有時候,即便是吃飯時間,也有人端個大瓷碗扒拉著面條,去串門聊天。遇到逢年過節,鄰居間有好吃的了,你給我端一碗涼粉、我給你回一碗面皮,你給我一碗甜醅、我給你幾個粽子,你送我幾個油餅、我回你幾個花卷。平時,你給我一碗鍋鯫、我給你一碗攪團,你給我一碗馓飯、我給你一碗面片。人與人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那時候,既沒有電視,也沒有手機,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每到黃昏,吃過晚飯,憨厚的鄰里就互相串門。坐在一起,女人們做著針線,男人們你一鍋我一鍋吸著自個兒卷的旱煙,大家伙兒你一句、我一句,天南地北、海闊天空,聊得熱火朝天,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直到夜深人靜,月上東山,實在瞌睡得不行了,大家才意猶未盡地各自回家睡覺,如此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循環往復,樂此不疲。
多年后,我離開鄉村在縣城買了房,住進了城里,圓了我孩提時代住樓房的夢。然而不知怎地,卻總覺得缺少了點什么。寬敞的小區、高聳的樓房,可是突然之間就沒有了鄉下鄰里之間的往來,一下子沒有了工作之余、茶余飯后的溝通交流。一個小區、一棟樓房十幾戶人家住了若干年,有時不知鄰居是哪兒人?在哪兒工作?姓甚名誰?誰都不清楚誰。有些見面相互連招呼都不打,真是“雞犬之聲相聞,人兒至死不相往來”。
住進縣城后,每次回到鄉下老家,走進村子里,看到的是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聽到的是一聲聲熱情的問候,處處感受到的是熱氣騰騰的淳樸民情,與在高樓大廈里生活的城市有著天壤之別。
現在,我也雖然成了一個城市人,但我依然懷戀鄉下那份濃濃的鄰里情,懷念那份遠去的串門的歡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