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雨青
鄉村剃頭匠,是早年間盛行于鄉下農村的一種古老職業。他們平日忙時務農,閑時剃發,掙一點零碎的辛苦錢,用以貼補家用和一年中的柴米油鹽。
他們大多在鎮子的街道上或犄角旮旯,搭建有一座簡易的棚子。一把老舊的椅子,一個洗臉盆,一面玻璃鏡子,一個燒水的小火爐,一把鋁壺,一根長條凳,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平日逢集為人剃發,其它時日,便在村里和臨近村莊,走街串巷上門為人服務。
剃頭是門技術活,不是簡單地把頭發剃掉,而需要的是剃頭匠的耐心、細心和靈巧。剃頭時,剃頭匠燒好熱水系上圍裙,在客人的脖子上扎上一條毛巾,用熱水把客人的頭發浸濕,打上洗衣粉或肥皂,然后開始洗頭。洗完后,接著剃頭,白色布單“刷”一甩,往客人脖子上一系,掏出一把亮晃晃的剃頭刀,在磨得發亮的蕩刀布帶上來回蕩幾下,一手按住客人頭部,一手持剃刀在客人頭上游走,隨著剃刀的移動和“赤啦赤啦”的聲響,一撮撮濕漉漉的頭發雜草一般往下掉。最后,拿塊小海綿在客人脖子后面左右來回掃幾下,頭算是剃好了。再是刮臉,拿小毛圓刷蘸一下肥皂水,在胡須上細細來回抹兩遍,然后擰一塊熱毛巾敷在客人臉上,片刻手持剃刀,從額頭到兩頰,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嚨,干凈利落地刮拭,所到之處,粗硬的胡茬和細細的毛發紛紛落下。
剃頭匠大多是鄉村的一些老人或中年漢子,逢集的一天,他們忙完手頭的活計,直到晚上回家才能吃一頓飽飯。走村串戶時,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刺骨,他們義無反顧地背起裝有簡易剃頭工具的“包夾”,逐村逐戶地上門服務。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都要盡心盡力把頭發剃好。
一年中,冬天農閑時節,尤其過年的前幾天是剃頭匠最忙的時候。這時候,剃頭匠的生意紅紅火火,門前常常吵吵嚷嚷排滿了長隊,前來剃頭的大人小孩絡繹不絕。那年月,莊稼漢在過年時都要講講衛生把頭發胡須剃光剃干凈,剃掉一年的晦氣,希望長一頭濃密的新發,來年有個新氣象。
剃頭匠,鄉村候鳥一般,為了生存和養家糊口,一年四季四處輾轉奔波忙碌。伴著日出日落,起雞叫、睡半夜,行走在故鄉的溝溝叉叉,山山卯卯間,平凡而質樸,低微而辛苦,他們是故鄉一道充滿歲月滄桑的風景。
以前那些走村串戶的鄉村剃頭匠,已永遠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成了一代人心中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