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刨湯
◆張紅
與妻言語不順,又有朋友相約,便悶聲不響到石家鎮長山村吃刨湯。
土家刨湯,乃舌尖上的美味,更能寄托鄉愁鄉情鄉思,因而逢邀必至。黔江刨湯以主菜劃分有兩派,一叫水煮江湖,以燙見長,各種新鮮食材融一鍋,求鮮追嫩;二叫驚心一跳,泡菜與鮮肉用土菜油翻炒,肥肉上桌亮晶晶,筷子一夾,靈動跳躍入口,香撲鼻、滑潤舌。曾私下思之,黔江雞雜技藝或許脫胎于此。
無論何派,排骨燉白蘿卜、白菜煮豬血,都是不可缺失的兩道美味。口之福,源于材之鮮、水之甘、人之勤。
車停,只見兩株二十余米高的銀杏樹相伴而生,黃透的葉片不時墜落,踏在樹葉上如同赴一場詩意的約會。“戰場”早已打掃干凈,案板上肥厚的塊塊豬肉、凝固的一盆豬血,還散發點點“硝煙”味。
其間,刨湯進行曲的浪漫前奏,是暢快的鄉音隨風四處飄飛。群居或獨處,人的志趣重在自得其樂。主人小鐘兄弟盛邀,便陪敬重的屈老師去附近的飲水源泉水洞一走。
走在水渠蓋板上,隨處可見拇指大小的水管。小鐘左手一抬,說灌木叢上方有一旱洞,因旱洞才有泉水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父親追刺豬偶進洞,循聲見洞端有小水潭,旋告鄰里。時區工所主要領導獲悉后,安排地質隊核實踏勘確有水源,遂發動群眾開山挖洞,奮戰數月,筑壩建渠,引水灌良田數百畝。其得來,真是無巧不成書。
洞平常無奇,長兩百余米,洞壁掛有少量鐘乳石。今年干冬,洞中渠無水,到盡頭,方見壩底尚有水少許溢出,人畜飲水尚能保障。洞外,當地群眾集資建一涼亭,夏季來此納涼者甚多。
出于安全考慮,洞口用水泥磚砌墻留一小門。屈老師打趣道,此墻可拆,就地勒石刻碑,鐫刻村規民約,村民共遵。歲修已成自覺,一汪泉水淌過心靈,憧憬著滿渠的碧綠心愿。
與屈老師交談,他告之人一生要有奮斗目標,孜孜不倦追求,不管對家人和外人也要有良好心態,常懷包容和感恩之心。
講者有意,聽者有心。伴長者游洞,見仁者之風,不妨把感懷歸結為洞見:有緣得水,順勢而為,緣便轉化為惠人的大碩果;寬容感恩常駐心間,心中的那抹碧水一定沁潤心田。
馬上拿出手機,給妻子打電話,告訴她自己在鄉下吃刨湯,沒喝酒,請放心。自此,心中坦然自若。
這頓刨湯吃得津津有味,雖沒喝泉水洞水釀的玉米酒,但肉肥而不膩,湯直入心脾,味蕾已經泛醉。席間又遇幾位老朋友,互訴衷情,暗自感嘆,吃刨湯還吃出了人生感悟和友情。
返城途中,妻子電話說有位學生給我捎了一些酉陽黑水泉水大閘蟹。車上,我眉飛色舞地炫耀著,剛吃泉水豬,又食泉水蟹,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次日,又興致盎然到馮家官村吃刨湯。江碧、竹翠、茅草白,滿眼趣味。二十四節氣的冬至,用殺豬場景來展示,朋友笑稱一人按頭、一人牽尾。
兩天兩次刨湯,從一滴水到一江水,洞見的是水潤萬物,人應物而生、相伴相生,生和諧。
憶往昔,吃刨湯雖入平常百姓家,常是至親圍爐,訴說一家親。現如今,刨湯宴更顯豐富,家人聚心、鄰里相助、朋友共襄,濃濃的儀式感散發出時代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