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當主席臺上的劉紅廷老師用一段自己散文里的文字結束講座時,我忍不住問坐在我旁邊的老同學:“他講的,你覺得怎么樣?”
三十多年的老同學,滿是激動地說:“講得好,講得太好了,特別接地氣,完全是自己做出來,感染力太強了。”
老同學的回答交織著我從講座里獲得的佩服與感動,如春分里的微風,吹拂在心底,久久不能停止,同時有淺淺的欣慰,從下午一點半等到四點才開啟的講座,讓我覺得不虛此行。
如果不是今天在現場聽劉老師講他自1987年以來的從教經歷我真不知道離我只有幾十公里的黔江土地上會有這么一個愛生如子,忠誠教育,把教育當作信仰的一個純粹的老師。
劉老師頭上的光環很多,2007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2008年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9年重慶市道德模范,2011年教育系統優秀黨員、2015年重慶市最美家庭,2016年全國十佳書香家庭等,每一個榮譽背后都包裹著劉老師對教育的熱愛和人格修養的結晶,若不是今天有幸蹭到這場師德師風專題講座,聆聽了劉老師以自己為主角軌跡講述的心聲,我只會把他當作那個五年前認識的僅僅有一面之緣的鄰家大哥。
幾天前,劉老師從微信里告訴我,他將于周二到我縣一小學作師德講座,下午兩點開始。我當即告訴他,有空一定來聽聽。五十歲的人,各種各樣的講座都聽過,內心里對一場講座并無多大期待,不過,因為主講是五年前在北京學習時認識的同學,這場講座便充滿了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懸念,他會怎么講?他能講出什么呢?
當劉老師把他的故事娓娓道來時,我真地感受到了一個純粹因為愛學生愛教育而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全部奉獻的生動形象,他的講述里,沒有高大上的宣言,但一言一語無不都飽含對教育事業的拳拳赤心。也沒有為黨為國甘愿奮斗的豪言壯語,但所作所為詮釋了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與擔當。他把自己所做的歸結為質樸的一句話:教書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他當代課老師,從1987年到2007年,一代就是20年,在一個名叫“海壩”的村小;20年間,有幾次轉行、到大城市賺錢的機會,他都一一放棄了,他說只因離不開需要他的學生。
相繼獲得很多榮譽后,劉老師逐漸被更多的人認識。后來,重慶市委宣傳部專門以他的事跡拍攝了一部電視劇《海壩的春天》。
沒有看別人演劉老師的《海壩的春天》,但從劉老師今日的講述里,我已經看到了他的身上駐扎著三個春天。
心靈的春天。因為愛學生,高中畢業的他一代課就是20年,不論是在租借的村民屋里上課還是自己聯合親友籌資修建學校,他的心里都裝著學生,他期冀能給自己村里的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開端,所以他能忍受著一邊當老師一邊當村主任的忙碌,一邊領著120元的代課金一邊頂著1200元的遠方誘惑……
行動的春天。說愛是容易的,而教育里的愛終究要落實在一朝一夕的陪伴,要體現在所教學科的學生素養發展上,他無論是做民辦教師還是成為公辦教師、做校級領導,他都會千方百計地謀劃自己的工作有最大起色,從全鄉第一到全區第一,榮譽是上級給的,成績卻是自己做的。他說,代課20年,培養了不少學生從村小進入大學走向世界。
視野的春天。他愛看書、寫作,業余時填舊體詩詞,他把書當作孤單時的唯一朋友,《城南舊事》《圍城》《目送》《愛與教育》……他的嘴角自然流淌著自己看過的書,薛瑞萍、李鎮西、俞玉萍等,是他推崇的學習人物,他堅定地稱閱讀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之一。
春分,他從春天里走來,一半是過去的輝煌,一半是未來的光芒,他謙虛地說:學習一直在路上。
祝福這個春天里走來的兄長,與他的名字一樣,繼續紅著,挺著自己熱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