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伏至,冬病夏治正當時。
7月11日,是入伏第一天,黔江市民翹首以盼的“三伏貼”經過火熱預約,正式開貼,不少市民慕名前來體驗。
開貼首日 男女老幼齊“打卡”
一大早,記者來到黔江區中醫院一樓大廳,看到醫院大廳里到處擠滿了前來接受“三伏貼”治療的市民,護士們正專心制作貼敷的膏方,一旁的醫生正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病癥辨證取穴,為市民施針、貼敷
▲免費為市民提供中藥茶飲
今年65歲的張叔叔堅持敷貼“三伏貼”有五年了,這次他帶著兒子和兒媳一起過來。“我患有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前幾年剛退休的時候渾身不舒服,堅持貼了五年,覺得敷貼效果不錯,所以今年又來了。”他說,兒子、兒媳平時工作辛苦,沒時間鍛煉,今天帶他們過來貼敷,試試療效。
▲為小朋友贈送香囊和健脾棒棒糖
冬病夏治不僅受老年人追捧,更贏得不少年輕人和小朋友們的青睞。記者在敷貼現場看到,不少年輕家長帶著孩子們前來貼“三伏貼”。9歲的小明今年已是第三年敷貼“三伏貼”,小明媽媽對記者說:“孩子有過敏性鼻炎,這幾年貼敷‘三伏貼’以后復發的次數明顯減少,取得了良好效果,慢慢就堅持了下來。”
▲貼敷現場火爆
據悉,黔江區中醫院已連續12年開展“三伏貼”治療,惠及區內外群眾近15萬人次,收到群眾的一致好評。作為中醫傳統療法的一種,“三伏貼”大多選用辛散溫通的天然中草藥制作成藥膏,為了起到“冬病夏治”的療效,最佳敷貼時間在上午9點到中午12點之間。
“‘三伏貼’并不適用所有人群,孕婦、2歲以下的兒童,以及患有糖尿病、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和皮膚病等市民不適合。成人單次貼敷時間最好在1-4小時,兒童則不超過1個小時,為確保療效,在接受‘三伏貼’期間,盡量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黔江區中醫院副主任醫師郭佳琪說,“三伏貼”治療,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冬病夏治 貼出成效
據介紹,“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中醫傳統醫學中的針灸、經絡與中藥學,選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為市民現場貼敷“三伏貼”
每年使用“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對于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癥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現場擠滿了貼敷的市民
在三伏天進行穴位貼敷,是最常見的冬病夏治療法之一,也就是百姓所熟悉的“三伏貼”。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優化膏方 更好服務百姓
為了更好地服務前來接受敷貼的市民朋友,黔江區中醫院精心準備。在總結開展“三伏貼”12年經驗的基礎上,今年醫院再次組織院內專家團隊對“三伏貼”藥方組成進行了優化,針對不同疾病的病機特點科學合理選取穴位,以更好地發揮針藥并濟協同作用。
▲現場制作膏方
選用的中藥材地道、品源正宗,采用前均經過醫院藥學部嚴格篩選;改良了透氣膠貼使固定效果更加牢靠;調整“三伏貼”姜汁濃度,使之更趨合理;敷貼藥膏配制各個環節都安排專人把控質量,更利于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
另外,在今年開展“三伏貼”貼敷以前,醫院組織50名不同年齡層次醫務人員提前進行試貼。貼敷時,醫生結合試貼人員各自身體體質情況,給予精準取穴針刺、規范貼藥。經統計,本次試貼者普遍反映感受較佳,初貼上時有冰涼感,隨著藥物不斷滲透,貼敷處有明顯發熱感覺,溫度適中,敷貼2-4小時后揭下,可見貼敷處皮膚微微發紅,本次試貼尚未出現貼敷處有發泡現象。
▲為市民贈送香囊
當天,黔江區中醫院在開展三伏灸貼敷活動的同時,將麥芽、山楂 、六神曲、陳皮等熬制成300份小兒健脾膏棒棒糖免費贈送,并現場熬制菊花茶、解暑茶等中藥茶飲,邀請市民免費品中醫養生茶,借“三伏貼”品牌宣傳中醫藥的創新觀念。
此外,黔江區中醫院在活動中結合中醫里的“衣冠療法”,制作了500份“驅蚊避穢”中藥香囊,以傳統文化弘揚中醫藥文化,提升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品膏方、戴香囊,山東專家現場義診……黔江區中醫院借力“三伏貼”這一群眾喜愛的中醫藥項目服務,多種形式弘揚中西醫結合創新,旨在讓中醫藥文化根植于群眾之中,將其傳承得更好。
(記者 黃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