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8日,是365天里最平常的一天;但又是一群人的節日——記者節。
記者,日常生活是這樣的:萬家燈火團圓時,能離親人卻不離文圖;披星戴月方歸時,才卸疲勞卻又上征程。只因使命——關注民生、傳遞溫暖、抑惡揚善、堅守正義、維護和諧、推動進步,你們就這樣:一路向前!
也許你們已忘記這一天的不平常;但是,黨和人民記著,給了你們和教師、護士一樣的行業性節日。
因此,請你記著——今天是記者節。無論是風雨中泥濘里,還是大街上小巷中,你當以笑容,在田間地頭、在屏幕前,或在鏡頭之外,以工作和生活的大好河山為背景,定格今天。然后,用一腔熱忱,書寫時代,展現你們的風采和唱響生活的頌歌!01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念
今天這個記者節,對我來說不一樣。我2012年進入報社工作,做了不到兩年的記者轉入幕后,擔任了近十年的報紙編輯。這個月,我剛剛調整崗位,再次回到了記者崗位。
新聞記者的崗位非常鍛煉人。回想起剛剛入行時,剛從學校畢業,直接進入社會,帶著紙筆,挎著借來的相機,走街串巷進村入戶。在我不長的記者經歷中,我也收獲了很多很多的正能量,奉獻大山的赤腳醫生,社會接力關愛燒傷新娘,優秀黔江籍企業家返鄉資助貧困生……一次次感同身受的采訪,讓我看到人性的美好,人間很值得,這也是后來我加入到公益事業的重要原因。
再說到編輯崗位的十年,從最初我們采編大廳十七八人一起上班,到現在八九個人每夜堅守。我們的崗位需要等重慶日報和新華社的通稿,遇突發情況或重要節點,我們所有的編輯同志通宵達旦地工作,默默奉獻,他們熬過最晚的夜,也迎接過清晨最美的陽光。
不管我在哪個崗位上,希望我都能保持一顆謙遜的心,誠心學習,不斷向前,遇見光,追逐光,再努力成為光。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蔡肖霞
2021年12月,我成為新聞戰線上的一名“新兵”。在一次次的采訪中感受著記者的苦與樂、累與笑、磨礪與成長。兩年時間,我一直帶著真誠去走近、去見證、去關注一個個鮮活的人和故事,去探究事件背后的意義,努力寫出有溫度、有態度、有意義的新聞稿件。
兩年后,我依然是一名“新兵”,在媒體融合的時代中懵懂摸索、求知求真。我將永遠以“小學生”的心態,做新聞戰線上的一名“新兵”,積極擁抱變化,著力找不足、補短板,切實增強新聞記者所需要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做好黔江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傳播者,為黔江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播音主持 勾思
無論是出鏡記者,還是演播廳的主持人,我都懷揣真情實意,利用記者敏銳的洞察力,創造有價值的新聞,傳播好聲音,傳遞正能量。全媒體時代,我們將以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不斷書寫區融媒體中心發展的新篇章。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敏
今天是我退休后的第二個記者節,我仍跟沒退休前一樣,在新聞現場過節。
早晨6點,我就乘車到60多公里外的阿蓬江鎮柒坨村采訪。我跟著趕騾子的村民來回奔跑在懸崖小路上,拍攝騾子馱運修建步道的石料;我蹲在懸崖上拍攝村民拌砂漿;我趴在斜坡上拍攝村民轉運石塊、水泥;我跪在陡坎上拍攝村民鋪設步道……村民說我不像60多歲的人,爬坡上坎比年輕人還利索。憑著這股子勁,今年我在國家級、市級媒體發表新聞圖片300多組。
新聞路上記者不言老,我將繼續在新聞路上爬坡上坎,把黔江的變化傳播出去。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白偉
在記者崗位堅守了17年,一路走來,我們不斷用腳步丈量大地的厚度,用文字記錄時代發展,用鏡頭見證祖國日新月異。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在新聞道路上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
我會繼續做傾聽者和記錄者,去迎接、講述每一個新的故事。牢牢掌握守正創新的“看家本領”,堅持自我革新,苦練“內功”,切實把增強“四力”融入日常采訪工作中,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希望能真正成為媒體行業中的行家里手。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周壕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新鮮的人和事,收獲第一手的感動、記錄第一刻的精彩,而那些真善美、正能量,不僅能感染到屏幕前的觀眾,也成為了我們向上的動力。未來,我將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投身社會實踐的“大熔爐”,練就洞察世事的“基本功”,把準思想行動的“指南針”,鍛造履職本領的“金剛鉆”,傳遞好黨的聲音,反映好人民群眾的心聲,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體編輯 陳雨露
時光飛逝,這是我在新媒體編輯崗位上過的第三個記者節。新媒體編輯工作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秒秒政治,字字千鈞,天天考試。不管是微信公眾號的編排還是短視頻的制作,對于文字和內容的把關都非常重要,一字之差,謬以千里。所以,經我們之手的內容,必須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逐字逐句逐標點進行校對審核,確保零差錯、零失誤。
新的時代,許多人都懷揣著一份樸素的初心不斷追求新聞職業夢想,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分子。我們都為能夠從事這份職業而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今后,我將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耕本地,善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用原創、精品、多元的內容,打造“好看”的政務新媒體,推出多樣化新媒體產品,讓我們新媒體平臺成為黔江人民的“掌中寶”。
黔江區融媒體中心技術人員 李鵬林
這也是我在崗的第二個記者節。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我先后在技術播出部的播控崗位和技術崗位上鍛煉。播出不僅僅是看電視、聽廣播,還需要熟練的操作技能,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以及“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隨時做好應急處置準備,保障節目安全播出。
隨著舊設備使用老化和新興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做好各項業務工作的技術保障,離不開學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堅持終身學習。努力讓自己成為業務骨干,更好地發揮一名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
(本報記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