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江區突出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通過開展活動、打造精品、建設陣地等措施,創造性開展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工作新篇章。
非遺展館
修復開放后的三臺書院,不僅成為了黔江城內一個讀書清修之所,也是文物活化的具體實踐,更是黔江城市文化的窗口。近日,記者走進位于黔城楊柳街的三臺書院,輕輕推開書院的大門,黔江區打造的首個城市非遺文化遺產館便映入了眼簾。館內分多個展示區域,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對傳統民俗、傳統技藝、民間文學、傳統美術等10個方面的166項非遺項目進行了生動的全景式展示。走進書院內,歷史影像館、講堂、雅集、茶舍……黔江人薪火相傳的文明血脈便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
據黔江區文旅委文化生態保護管理中心主任華啟元介紹,民眾在非遺館不僅能從視覺上體驗黔江非遺之美,而且還能從聽覺上欣賞傳統音樂,同時也能體驗傳統技藝類非遺的制作過程。全區166項區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含33個市級(非遺)1個國家級(非遺)都在這里面展示,是黔江非遺資源的大集成。除了靜態的陳列展覽,三臺書院也時常舉行各類活動,將黔江文化進行活態展示。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黔江有這么多好吃的美食。”“對啊,作為黔江人我才知道原來黔江的民眾文化亮點這么多,真的是長知識了……”當日,在非遺展館內,這樣的驚嘆聲此起彼伏。
市民打卡三臺書院
三臺書院只是黔江區創造性開展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的縮影之一。近年來,黔江區通過積極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堅持把保護傳承好優秀民族文化作為堅定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增效,有力推動優秀民族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自2014年以來,我區獲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0項。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單獨項目1項,入選市級非遺名錄33項;10年來,黔江區首個市級土家族民俗文化博物館,8個重慶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相繼落成,40個區級非遺傳承基地,文化生態有了遮風擋雨的“家”;10年來,我區開展“非遺+教育”“非遺+旅游”等工作,風生水起。如今已建成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閑、情景體驗為一體的阿蓬江流域、小南海土家族村寨2個重點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
近年來,黔江區還舉辦了“武陵山國際民俗文化節”“中國土家族少數民族文學獎作品評選及頒獎典禮”“多彩中華—重慶黔江·少數民族電影展”“中國原生民歌節”等活動,常態化開展鄉村文化藝術節、武陵山山歌大賽、土家擺手舞大賽等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充分感受優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接下來,黔江將堅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合理利用,使三臺書院、萬天宮、天理良心館等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并將繼續推出更多讓市民游客有參與感、獲得感的社會教育活動,打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系列創意主題活動,讓更廣泛的人群走進館內,參與其中,讓文化充實美好生活。
(記者 田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