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就把連響打呀,榴呀榴蓮的花呀;二月就把風箏扎呀,洛呀洛陽橋兒牡丹花……”
近日,記者走在黔江河濱公園,隨處都能看到老年群體表演的連響舞。一位坐在輪椅上打連響的老人,她的表演尤其引人注目。
老年民歌團隊打連響
這位老人今年87歲,名叫蔡鳳英,是一名民間傳統歌舞的愛好者,肢體三級殘疾。即使不能站立表演,她仍熱衷于傳統歌舞的傳承和弘揚,現在是這些老年群體中公認的鄉土文化傳承人。
據了解,蔡鳳英是黔江區舟白街道箭壩社區人,從12歲開始學打腰鼓、扭秧歌、唱山間民歌、打連響、唱車燈、劃彩龍船等。成年后,蔡鳳英在大集體時,還當過生產隊隊長。當時為了增添群眾勞作氣氛:栽秧時節,興扭秧歌上陣;薅草季節,有薅草鑼鼓助威;過端午節,要賽龍舟;過春節時,還有龍燈會等。當時人們把“唱打”相結合的民間娛樂進行傳承,貫穿到農事與節慶活動中,其目的就是提振精神、活躍氣氛,為節日添彩。
在農村辛苦大半生的蔡鳳英,靠縫紉手藝掙錢養家和送子女讀書,讓3個子女個個都有了出息。自老伴去世后,年逾花甲的蔡鳳英被子女們接進城里生活,河濱公園成了她經常散步和玩耍的地方。
“河濱公園玩耍的人多,有唱歌的、跳舞的、也有打牌的,就是沒一個是熟人。”蔡鳳英描述進城的最初場景,雖然她也愛好唱歌,但她唱的是農村傳唱的山民歌,一時半會融入不到一塊。她每天來到河濱公園,反反復復地走走停停,到吃飯時間,就回家吃飯。
蔡鳳英老人邊打邊唱
時間長了,蔡鳳英漸漸和這些玩耍的老人熟悉了。同時,她也看到很多來到河濱公園玩耍的老人,同樣感到很無聊。通過和他們交談,蔡鳳英開始把這些老人組織起來,成立一支“鄉土文化”演唱隊。
演唱隊成立,蔡鳳英帶頭購買音箱、話筒,開始在河濱公園唱山民歌等。蔡鳳英雖然從小沒有進過學堂門,憑著超強的記憶力,學會唱很多鄉村民歌,扭秧歌、唱燈戲等是她的拿手活兒。
后來,蔡鳳英開始征求老人們的意見,添置一些打腰鼓、打連響、唱車車燈、劃彩龍船等道具。這些鄉土文化表演的呈現,讓河濱公園增添了一道風景。黔江區教委退休的馬順香老人,擅長音樂和舞蹈,主動擔當起演唱隊的音樂和舞蹈老師。
“不會唱現代歌、跳現代舞,我們每天就表演唱山歌、打連響、劃龍舟的一些娛樂項目!”蔡鳳英說,沒想到看熱鬧的人還很多,主動來參與唱啊、跳的老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我要是不遭摔,唱唱跳跳我都行,畢竟坐在輪椅上表演,很多動作都受到限制,就是打連響時很多動作都打不到位。”蔡鳳英說,連響舞的表演是涉及到全身,要打出前進、停留、蹲下等多種步法,表演時用竹連響敲擊肩、背、腳、頭、臂、腰、腿,變換快慢節奏,發出清脆地響聲,給觀眾呈現出輕松活潑的風格。
經蔡鳳英老人帶頭傳承,以前只逢年過節時才打的連響,現在人們把它當作一種娛樂健身的舞蹈,凡是在黔江城區內群眾休閑娛樂的文化廣場,都能看到老年群體表演的連響舞。這種以表演方式的傳承,以便讓更多的年輕人,對黔江傳統民間歌舞文化加以了解和弘揚。
(記者 李詩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