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夜色闌珊,神游故國。一杯香茗,幾弦絲竹,裊裊檀香,婷婷佳人,便因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美好愿景而幻化出如此眾生一格的儒雅圖。竊以為,讀書是苦差事,并不輕松,“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或許是最恰當的解讀。
近半年來,按山水尋覓之苦、文化探索之苦、人生求索之苦的閱讀提示,細品《文化苦旅》的苦旅、苦情、苦義,感受文脈跳動和延展,苦極生樂,一個苦字舉輕若重,一個樂字舉重若輕,心生期待、盛開芬芳。眼觸文字,心在書中,跌宕起伏、情隨書轉,心累之,心亦樂之。
大部頭難啃,其實小文章也難悟。上初中時讀《小桔燈》味同嚼蠟、難得要義,教初中時上公開課以制燈、點燈為邏輯結構展開,曾有“小桔燈心中的燈,似繁星,點亮前行的路”這樣的感懷,并一直激勵自己努力讀書。
讀書,是聆聽先賢的聲音,是思齊智者的對話。虔誠讀書就是態度,因為在對話中能找到答案、消除困惑、堅定方向、啟迪人生。“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至今閃爍智慧光芒。捧讀《治國理政》,心中有方向,點亮奮斗路,四個自信更加堅定,篤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
讀書,更多體現的是個人情趣及追求,是種子更是動力。自己讀書,更多趨向于臨渴而掘井,因工作而生。從事政法工作,《長安》雜志日讀常新;專注人大工作,《中國法學》篇篇精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觸類旁通、一通百通,讀書幫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和疑惑。至于旁人,以兒子觀之,高中習《金剛經》,工作后研《周易》,在我眼里有點離經叛道,后發覺其心態更加平和、思辨力更強、引經據典更妥貼,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可低估,就聽之任之理解之。
讀書,傳統與當代的賡續,一味地說電腦手機上的內容碎片化、龐雜化有失公允。以前讀紙質書報,是看標題做剪報,收集后再細讀,眼動手寫心思,進入快、狀態好。同樣,現在注重新媒介的運用學習,分專題下載一定數量的公眾號,找方向、把重點,就如同按藥引去配方,找文詳讀、買書精讀,也不失為一個好路徑。偶爾參加讀書會和分享會,書友交流心得,碰撞思想火花,也有所得。但終究還是喜歡一個人讀自己心儀的書,一個人奮力暢游書海,或興奮,或寥落……一定是思緒自由翱翔的狀態或苦有所得的欣喜。
讀書,善讀就是讀思寫一體,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思維之果。中華魂讀書活動堪稱典范,主題翻新,傳誦相融,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深刻的、持久的,真正發出了中華好聲音。自己參加相關活動,深有感觸,不能眼高手低,做有心人,動動腦、提提筆,把生活在新時代的所見所思所感深情地表達,不負自已、不負時代。
“書猶如藥也,善讀之可以治愚”。讀書如治學,借用王國維先生治學三境界之說,以概讀書感言。
讀書是發乎內心的期盼,志存高遠,娛情修身養性。
讀書需久久為功,淺嘗輒止不可取,它是我們一輩子工作生活的重要內容。
讀書是幸福快樂的事情,既成就自己,又成就別人,讓文化傳承從讀書開始。
擠點時間,讀點好書,把書讀好;少點虛度,多點實干,讓內心充實強大起來。是以三境界寄師妹,如可?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