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是民之根本、民生大計。近年來,黔江區民政局全力打造家門口的“幸福養老圈”,讓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到優質、便捷、智慧的養老服務,讓老人居家養老更安心,把養老服務的內容進一步延伸到家門口。
老人們在“趕集食堂”吃面條
適老改造,貼心到家
1月3日,濯水鎮五福村4組,干凈的院子里,村民凡佐剛悠閑地坐在輪椅上曬著太陽。
“現在政策越來越好了,這個輪椅是前不久政府送過來的,我進出方便多了。”91歲的凡佐剛是高齡失能老人。結合他的實際情況,區民政局對其家庭環境進行了適老化改造,不僅為他送去了可以當飯桌的多用途輪椅、拐杖、防壓瘡墊,還對入戶通道進行了改造,方便輪椅進出。
老人腿腳不便,地面濕滑易摔倒、起身困難、洗澡不方便……如何保障老人在家安享晚年?2023年,黔江區民政局出臺了特殊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政策,為老年人打造更加舒適、便捷、安全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居家養老生活水平,讓老人安享晚年。
志愿者在養老服務中心陪老人過節
據悉,此次改造將農村60歲以上的散居特困、低保、高齡失能老人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納入改造范圍,給予每戶最高2000元的補貼。以“室內行走便利、如廁洗澡安全、廚房操作方便、居家環境改善、智能安全監護、輔助器具適配”為目標,采取“7+N”形式,實行“一戶一策”,落實低保、散居特困老人私人定制和需求精準供給。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1000戶低保、散居特困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
同時,聯合電信公司為全區1000名適老化改造對象配備老年人智能手表,實時采集心跳、血壓以及定位信息,實現老年人身體指標異常后臺自動預警,切實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安全養老服務。
老人們在“幸福食堂”用餐
綜合養老,老有所樂
在黔江區中塘鎮興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0余位老人或閑話家常,或下棋打牌、觀看電視節目,其樂融融。附近的不少老人,已經把這里當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
“這里逢年過節可熱鬧哦,吃湯圓、吃餃子,前幾天還組織各村的老人一起過元旦節,志愿者來陪我們過節,現在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懷和照顧太周全了。”居住在養老服務中心附近的李家生老人說。
失能老人用上新輪椅、新拐杖
過去,農村敬老院服務功能單一,僅能滿足吃、住等基本要求,無法滿足老年群體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為此,黔江區民政局高標準統一建設養老服務中心,持續深化“中心帶站進家庭”模式,由12家社工機構和2家養老企業運營全區30個養老服務中心和92個社區養老服務站,養老服務“中心帶站”聯合體社會化運營達100%。
養老服務中心按農村老年群體在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設置有辦公室、接待室、社會工作室、志愿服務點、慈善服務點、老年協會室、放映室、教室、健身室等。
此外,積極探索創新互助養老模式,建立完善各方主體互助養老參與機制,將政府作為引導者、政策支持者角色,村社區作為監管者角色、社會志愿服務力量作為運營者角色,合力推動互助養老點建設運營,進一步提高農村養老服務質量。
失能老人用上新輪椅、新拐杖
多面助餐,關注“吃好”
午飯時間來到城西街道“幸福食堂”,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餐廳、擺放整齊的桌椅和干凈通透的廚房,老人們一邊吃著色香味俱全的飯菜,一邊互話家常。
“孩子們都要上班,家里就我一個人,自從食堂開放后,我每天都過來吃飯,飯菜很可口。”家住城西街道的范大爺說道。據介紹, “幸福食堂”主要是由民政補貼,老人支付不到五元的費用,就能吃上一頓美味可口的午餐。同時“幸福食堂”菜品豐富,每日分別提供三種葷菜、素菜、涼菜,還有湯和新鮮水果,供老年人自行挑選。
在水田、沙壩、金洞等鄉鎮,“趕集食堂”紛紛營業,為留守老年人幸福生活加碼賦能。每逢集鎮趕集日為黔江區戶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精神障礙人士和殘疾人也可憑證件享受助餐服務,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可免費享受助餐。此外,“趕集食堂”還提供免費助浴、理發服務。
一頓頓熱乎可口的飯菜溫暖著老年人的心。黔江區著力打造“幸福食堂”,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務“最后一百米”,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實行老年食堂與養老設施、養老服務、社會工作、公益慈善、精神關愛相結合,全區建成老年食堂15個。
中塘鎮養老服務中心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們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推動主題教育與為民辦實事互融共進。接下來,將持續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著力在‘愛老、護小、濟困’上下功夫,以更貼心的政策,更適配的服務、更到位的保障將溫暖和愛不斷延伸,讓群眾的幸福感不斷增強。”區民政局局長向東表示。
(記者 王巧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