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非遺技藝 參觀千年古鎮
本報訊(記者 徐朝政 文/圖)重慶市黔江區民族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3月9日—10日,黔江區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來自越南、老撾、喀麥隆等國家的青年走進黔江區,學習非遺技藝,參觀千年古鎮,感受土家苗族文化,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美,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體驗制作土陶
石雞坨地處黔江區濯水鎮三門社區,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因傳承千年制作土陶技藝而聞名。9日,境外青年一行來到石雞坨土陶基地,參觀了柴火陶窯、土陶非遺制作工坊、陳列館等,并親身參與學習土陶制作。據悉,黔江區的石雞坨土陶制作技藝,于2016年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制作技藝以土家族為主要傳承群體,用當地特有的白砂石為原材,純手工土法捏塑、燒制。該技藝制作工序主要有采泥、粉碎、攪拌、沉淀、捏塑、拉坯、風干、上釉、燒制、出窯等多達10多道工序。
在非遺技藝體驗過程中,境外青年們分別端坐在工坊內,有板有眼地學習土陶的拉坯技藝,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青年們將制備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機上,用手將泥拉制成各種形狀。“我本身就愛好手工制作,通過體驗制做土陶,一步步把泥土做成自己心儀的形狀,非常有成就感。”來自喀麥隆的阿卜杜拉先生說,通過制作土陶,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石雞坨土陶歷史悠久,燒制出的器具種類繁多,體現了制作者的想象力與嫻熟的技藝。”來自越南的水仙女士說,這些非遺技藝是智慧的結晶,土陶器既有實用性、又具美觀性,讓她和其他同伴大開眼界。
游覽蒲花河
“石雞坨土陶制作技藝保持了古樸原始的手工工藝特點,以祖輩沿用至今的黔江當地巖土為原料,用腳蹬輪盤、龍窯柴燒的古法制作。”石雞砣土陶制作技藝傳承人劉海龍介紹,石雞坨土陶仍完整保留土陶制作的相關傳統手工技藝,注重實用與觀賞相結合。如今,黔江區建立了石雞坨土陶非遺傳承基地、石雞坨土陶扶貧工坊等,由石雞坨土陶技藝大師對脫貧戶、待業大學生等進行技能培訓,推動了非遺技藝的傳承,助推了鄉村振興。
參觀土陶藝術品陳列館
迤邐的阿蓬江,雄壯的風雨廊橋。10日,境外青年還來到濯水古鎮,體驗民俗風情,游覽蒲花暗河,了解了古鎮“天理良心”文化。據悉,黔江區濯水景區是一個集土家吊腳樓群落、水運碼頭、商貿集鎮于一體的千年古鎮,有“武陵水鄉”之稱,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國家5A級景區。
在古鎮上,有一塊不高大卻十分厚重的石碑,上面鐫刻著“天理良心”四個正楷大字。這塊碑立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它警示人們:經商、為人、處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合影留戀
境外青年們一邊傾聽導游的講解,一邊做好記錄,不時舉起手中的相機記錄精彩瞬間,在濃濃的土家族、苗族民族歷史文化氛圍中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