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現場。
蠶繭上秤。
本報訊(記者 蔡肖霞 李詩素 文/圖)6月14日,黔江區首批春繭開秤收購,廣大蠶農喜迎一年桑蠶生產“開門紅”,喜獲第一桶“蠶金”。
一大早,太極鎮蠶桑科技服務站收購現場已經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蠶農們懷著豐收的喜悅心情,或騎著三輪車、或開著小貨車、或推著手推車,載著裝滿鮮蠶繭的編織袋,來到現場有序排隊。打開編織袋,一粒粒形狀飽滿、潔白如雪的蠶繭呈現在眼前,大家互相交流著養蠶心得,討論著收購價格,一派熱鬧繁忙的喜慶場景。
另一邊,蠶繭裝箱、過秤、統計重量,再由守候在一旁的蠶繭收購人員對蠶繭進行抽樣、評級、開票等工作,現場收售工作忙而有序。
太極鎮李子村村民孫文念一大早就帶著蠶繭前來售賣,簽字按完手印,看著白花花的蠶繭變成了發家致富的“票子”,孫文念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今年第一批春繭過秤有600多公斤,今年的收購單價在去年的基礎上每公斤提升了2元,按照這樣算的話,我第一批春繭收入能有3萬多元,我非常開心,也對蠶桑產業很有信心,希望接下來的幾季養蠶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太極鎮春季第一批蠶繭已開秤收購,從目前收購的情況來看,每張蠶繭產量比去年增加4到5斤,均價比去年同期增加2元,可以說是實現了產質雙提升。”太極鎮桑蠶科技服務站站長王于春告訴記者,太極鎮春季發放春繭1750張,產繭有望達到1800擔,產值近500萬元,全年預計產繭6000擔,產值可達1500余萬元。
太極鎮一直以來便有栽桑養蠶的傳統,產業基礎扎實。近年來,太極鎮黨委政府堅定“蠶桑小鎮”目標不動搖,狠抓蠶農戶鞏固培育、技術指導服務、設施設備配套、產業鏈條延伸、干部責任落實等強有力舉措,舉全鎮之力突破性發展蠶桑產業,產繭總量和單產連續7年全區第一。
下一步,太極鎮將通過技術幫扶、設施建設、政策激勵、考核獎懲、人才回引、產業鏈培育等多種方式,切實推動蠶桑產業穩步發展,蠶農持續增收,推動產業振興。
當天,濯水鎮蠶繭站也迎來春繭收購開門紅,收購蠶繭500余擔。當天開秤的除濯水鎮、太極鎮外,還有石會鎮、沙壩鎮、蓬東鄉,阿蓬江鎮、黑溪鎮、黃溪鎮、黎水鎮、新華鄉將于6月15日開秤。
據了解,黔江蠶桑種植面積達到9.3萬畝,今年預計生產收購蠶繭8萬余擔,覆蓋帶動23個鄉鎮的1.2萬農戶栽桑,戶均增收3萬余元。售繭收入均創歷史新高,蠶繭產量連續13年居全市第一。黔江蠶桑產業入選“2023年魯渝農業協作十大典型案例”,石漠化區域栽桑成為全國治理石漠化、保持水土生態的典型案例,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