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上道德與法治課
從小受父母的熏陶,楊淵愛上教師這個職業,由一名代課教師參考成為特崗教師,先后在2所村小和3所中心小學任教。11年的從教之路,將鄉村小學少年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讓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為農村特殊孩子送教上門,讓孩子們享受同齡孩子的同等教育。11年堅守教書育人初心,努力踐行責任與擔當,樂于奉獻、甘為人梯,用愛點亮山村孩子的成長之路。2023年,她被表彰為“全國優秀特崗教師”;2024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
近日,記者來到黔江區阿蓬江鎮中心小學校,采訪了楊淵。
▲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巡回宣講
從小接受父母熏陶
愛上教師這個職業
楊淵,中共黨員,湖北省咸豐縣小村鄉人,現擔任黔江區阿蓬江鎮中心小學校副校長,黔江區道德與法治骨干教師。
“我最初的夢想不是當老師,是努力學習,走出大山,到更大的城市去工作。”楊淵說,因為她看到父母每天圍著三尺講臺轉,過的是清貧日子。
楊淵的爸媽特別熱衷于教育事業,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每個周末家里特別熱鬧,她媽媽都要把所教班級的學生,輪流帶回家里吃飯。看到衣服穿得破爛的學生,就把她的衣服送一些給學生穿。
“我媽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爸爸也經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困難學生。”楊淵說,父母對學生的愛,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老師,不僅教學生知識,讓學生成才,還要給學生父母般的愛,這是楊淵后來走上教師崗位后,感悟到教師的職責所在。
“我選擇讀師范,也是媽媽的愿望,她希望我今后接過她的教鞭,走上三尺講臺,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楊淵說,她畢業后,曾在武漢一家公司做一年銷售。當時也是想去適應這個社會,測試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
后來楊淵遂她媽媽所愿,回家在小村鄉中學當一名代課教師,那時候代課老師工資很低。班里的學生還對她說:“楊老師,你工資低不怕,我們周末去摘茶葉、挖花生賣錢給你補上。”
“看著這些淳樸可愛的孩子,我當時被感動得流淚!”楊淵說,她當時也給孩子們表態,“我不要你們用錢補,要補就用成績來補。你們今后把摘茶葉、挖花生的時間,全用在學習上來!”
孩子們也非常聽話,后來在期中和期末考試,孩子們的成績排在鄉鎮學校同年級的前列。正是因為與學生之間這種質樸的情感,她堅定了自己的從教之路。
為把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2013年,楊淵參加特崗教師考試,考到重慶市酉陽自治縣泔溪鎮太吉村村小,從一名體育教師成為“全科”教師。在酉陽擔任兩年特崗教師后,她看到黔江招聘特崗教師,便考入馬喇鎮官莊村小學。
豐富少年宮項目
讓學生全面發展
“從酉陽的龍麻大壩來到黔江的高山大蓋,你這不是從米籮篼跳進糠籮篼嗎!”在官莊村小學期間,同事打趣她,她只是笑而不語。
官莊村小學坐落在海拔900多米的大山深處,這里條件非常艱苦,停水、停電是常事,全校只有3位女老師住校。遇到停電,老師們只好點著蠟燭備課和批改學生作業。
盡管如此,楊淵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當看到孩子們下課跳小皮筋、踢毽子開心的樣子,便想辦法讓孩子們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學校有實驗室,但缺老師,顯微鏡沒人用,鏡頭上全是灰。她就拿出來,帶孩子們看蝴蝶的翅膀、看天上的星星。
楊淵在與學生們交流中,了解到學生們直到小學讀畢業,都沒有開過歌唱會。她找中心校要了一個小音響,教孩子們在操場上唱歌跳舞,還在課余時間教孩子們寫詩、畫畫。
其中一個學生寫道:我有一個彩色的夢,它就在我的書包里,打開就能飛上藍天;我想變成太陽,這樣我就能跟月亮說話……
2017年,村小撤并到馬喇鎮中心小學校。在學校支持下,她組建了馬喇鎮第一支校園足球隊。最初孩子家長不愿意孩子參加,她一個一個做通了工作。后來,楊淵組建的這支校園足球隊,由她當業余教練。2018年,她帶著孩子們第一次參加區級聯賽,成功晉級決賽,獲得了區級聯賽亞軍。
▲楊淵在為孩子足球教學。
足球隊成為鄉村少年宮的驕傲,在楊淵的帶動下,鄉村少年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籃球、田徑、乒乓球、合唱、繪畫等,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孩子們也能在參加各類活動中獲獎。
▲阿蓬江小學學生參加黔江區2024年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
2023年3月,楊淵調到阿蓬江鎮中心小學校任副校長,在分管學校教育教學、德育、體衛藝、幼兒園等工作的同時,她還主動承擔六年級語文教學任務。雖然辛苦,但她從未叫苦叫累。她常說:“組織信任我,予以重任,我應該擔起這份責任,勇挑重擔。哪怕我無法成為最優秀的,但我定會成為最努力的那一個。”
堅持送教上門
關愛特殊孩子
“不讓一個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失學,不讓一個思想上有困難的學生滑坡,不讓一個應該上學的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權利。”這是楊淵走進校門的初衷。
楊淵在馬喇鎮中心小學校任教期間,學校按照國家脫貧攻堅總部署,對轄區適齡兒童進行分類入學政策幫扶,學校當時成立了扶貧扶智專項小組。針對在校殘疾兒童、特困兒童及無法正常入校的殘疾兒童開展扶貧扶智工作,楊淵第一個報名加入。
此時正是楊淵休完產假返校,在她班上一個叫小爽(化名)的學生,因從小患小兒麻痹癥,無法正常行走,口齒不清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每天由外婆送到學校陪讀,上廁所要靠外婆背。最危險的是,他還患有癲癇病。
當得知小爽的父母出門務工,外婆除了照顧他,還要照顧另外三個孫子,并且還要在家干農活,楊淵便主動照顧小爽,讓小爽的外婆不用每天陪讀。
為了讓小爽和其他同學融合,楊淵想了很多的方法。慢慢地同學們也開始親近他。上體育課時同學搬凳子讓小爽坐在旁邊觀看,下課了還主動扶他上廁所,吃飯時幫他打飯。
居住在阿蓬江鎮彭家村的小川(化名),今年11歲,肢體一級殘疾,其父親去世,現與母親生活在太極鄉。從2023年9月開始,楊淵與學校老師為他遠程送教。
▲為居住在阿蓬江鎮彭家村陳曉川小朋友遠程送教。
近年來,楊淵幫助的殘疾兒童多達13名,其中送教上門7人,接受她送教服務的孩子,時間最短的幾個月,最長的三四年,有的已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成功進入特校繼續學習,還有的回到學校隨班就讀。
扎根鄉村小學校11年,楊淵與山村孩子結下情同“母子(女)”之緣,把青春奉獻給教育事業,用愛點亮山村孩子的成長之路。202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參加全國巡回報告宣講;2022年被評為重慶市“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2022年被評為黔江區優秀教師,獲區級學科創優獎;其撰寫的論文、教學案例、課件等多次在市、區比賽中獲獎。(記者 李詩素 文/圖)
▲楊淵(左四)參加2023年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巡回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