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位于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點區域,流域兩岸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千百年來土苗兒女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文化習俗和傳統的生活習慣,是天然的民俗博物館,也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區域。
阿蓬江美景
阿蓬江帶著一路歡歌從源頭湖北利川出發,在武陵山中“倒流三千八百里”,在古老的巴蠻、土司之地游弋,把野性、血性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孕育了鄂西南和渝東南的這塊洞天福地。
據了解,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分為“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核心圈和阿蓬江民俗文化走廊。該文化帶內的15個鄉鎮街道需要保護、傳承和傳播的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122項,是全區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布較密集的區域。
官村景區
在當地人心里,只要你來阿蓬江,除了看景,還能赴一場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讓你細細體會該文化帶不一樣的人文風情。
遠山如黛,山色空蒙。清早,從黔城出發,驅車沿著阿蓬江邊的二級公路一路緩慢前行,山腳下的阿蓬江從歲月的遠方緩緩流來,依山就勢,守著黔江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
據統計,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境內,已形成“五片多點四中心”的密集型文化遺產展示、轉化和研究基地。“核心圈”內各街道需要保護、傳承和傳播的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63項,占全區區級以上項目的38%,是全區“兩帶”(一核三走廊)中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年古陶就位列其中。
土陶非遺傳承
路過濯水鎮境內三門社區的石雞坨,這里因有一塊酷似雞頭的巖石而得名,因傳承千年制作土陶技藝而聞名。石雞坨土陶歷經千年,其制作技藝更是被譽為“泥與火的藝術”。當日記者跟隨著土陶的氣息,進到一座小院,便看見各種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土陶制品擺滿小院,琳瑯滿目。這些土陶制品有的沿墻而放,有的角落而棲,好看的或是成色好的便擺放在置物架上供人觀賞,滿滿的藝術氣息。
正在燒窯的土陶技藝傳承人劉沛良告訴記者:“我算是生長在‘土陶世家’,從小就跟著父親、爺爺學習制陶。曾有一段時間,土陶一度差點失傳,直到2002年,國家開始提倡‘非遺’傳承,加大對傳統文化和技藝的保護。這不僅給石雞坨土陶帶來了機會,更是讓我們這樣的民間藝人看到了希望。隨著非遺保護的推動,讓千年土陶工藝得到了新生,如今,石雞坨土陶已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綠豆粉
據介紹,阿蓬江民俗文化走廊覆蓋蓬東鄉官渡河至阿蓬江鎮細水的阿蓬江全流域共10個鄉鎮(街道),包括阿蓬江一級支流涵蓋的地區,其中以濯水鎮為中心,以馮家街道、阿蓬江鎮、馬喇鎮為重點。近年來,黔江區相關部門在保護好非遺技藝的同時,還深入挖掘、傳承、創新和利用好沿線的非遺資源,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濯水綠豆粉、后河古戲、官村麻糖、謝家鑼鼓、帥氏莽號等數十個非遺項目,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同時,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黔江民族小學、黔江城東小學等學校,選擇性傳承一批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遺傳承實現“一項多點”的傳承格局。
神秘瑰麗的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猶如它的名字一樣,有著許多神秘的地方,吸引著人們探索的腳步。其中,又以阿蓬江邊的濯水古鎮為最,而草圭堂、固北關、太平洞、青杠村小寨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遑多讓。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為加強區域內國家級、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系建設,黔江區開展了非遺保護傳承理論和實踐研究及成果出版展示,在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已出版《南溪號子》《黔江民歌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南溪號子卷》;已建有阿蓬江謝家鑼鼓、阿蓬江帥氏莽號、阿蓬江中藥酒曲、濯水后河戲、濯水綠豆粉、濯水石雞坨土陶傳承點;定期開展土家女兒會、鵲橋會、端午節龍舟賽等民俗活動。
“這是我退休后開始旅行的第三年,去過很多城市,但黔江的阿蓬江沿線的文化是最讓我著迷的。如濯水的后河古戲,在民族文化古戲中演繹出為人處世的道理,促進安定和諧,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神龜峽的美景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在這里,你能看到河邊一邊捶打一邊清洗衣服這種傳統的洗衣方式,也能看到有居民搖船過河,這些畫面仿佛定格了歷史,濃縮了時代的變遷。”當日從福建慕名而來濯水鎮旅行的秦老先生告訴記者,“聽說阿蓬江流域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帶還有城市大峽谷、水市紅軍樹等地方很有特色,我準備也去看看。”
城市大峽谷棧道
誠然,阿蓬江沒有像許多河流一樣,因為現代文明的發展而死去,使得它的萬古柔情不得不鎖在博物館內。相反,碧藍如天的阿蓬江,江楓、漁火、古鹽道、山歌、烏篷船這些仍然還在,讓古老的文明得以在黔江這片土地上存活與延續。
如果你有幸來到這里,一定要去探尋濯水的天理良心文化、聽一場南溪號子、賞官渡峽的千年懸棺等,讓你走進它歷史的塵煙,領略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盡魅力,才不負這一場夏日詩意的邀約。 (記者 田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