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龔節品)近日,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黔江區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美麗重慶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明顯成效。
綠色發展勢頭更強。推動實施重點行業綠色升級等“十大”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減排403.4噸、77.2噸、1163.3噸、47.87噸,均超額完成市上下達任務。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納入“金鏈條”培育范圍,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0.53億元。制定《黔江區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黔江區碳達峰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分解落實工作責任,工業固廢利用率達95%以上。黔龍卷煙、三磊玻纖、科瑞南海3家企業成功創建市級綠色工廠,16家企業進入市級綠色工廠培育庫進行重點培育。通威光伏發電站、五福嶺風電場、麒麟風電場、垃圾焚燒發電廠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24.5萬千瓦,2023年發電量2.31億千瓦時。建成渝東南首批、黔江區首個獨立儲能電站——黔江區青杠儲能電站項目。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低息貸款6.5億元。獲批全市首批、渝東南唯一氣候投融資試點區縣,儲備重點項目29個、總投資165億元。黔江區向高新區、大渡口區出售森林面積指標10.73萬畝,交易金額2.68億元。
生態環境成色更足。黔江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高位水平,2023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5天,優良率達97.3%,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排名全市重點控制區域第1名。阿蓬江兩河斷面水質持續保持Ⅱ類及以上(其中4個月為Ⅰ類),其他河流均滿足水域功能要求,轄區地表水水質、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城區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水平。
綠水青山品質更高。三級河長、林長累計巡河護林3萬余次,排查整改問題1000余個。治理河道36.9公里,修復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20.1公頃,完成營造林27.5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5%以上。新改建城市雨污管網18公里,新增城市綠地8.4萬平方米,完成城區邊坡、堡坎裸露地整治2萬余平方米,打造“口袋公園”4個,創建市級安靜小區1個。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四季戰役和“五清理一活動”專項行動。新改建農村污水管網4.2公里,新增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座,完成“三格式”衛生戶廁所改造3424戶。阿蓬江流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獲得市級命名,小南海獲評重慶市美麗河湖,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2023年,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達97.13%,排名全市第7、渝東南第1。
環境安全屏障更牢。嚴格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規定,開展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全面禁止銷售野生魚類,“零容忍”打擊非法經營野生魚類行為。實行“全覆蓋+重點點位+重點時期”,常態化開展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在全市率先完成“一河一策一圖”應急響應方案編制,工作經驗獲生態環境部推廣。與酉陽縣、湖北省咸豐縣簽訂《阿蓬江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聯合酉陽縣開展2023年突發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連續17年未發生較大以上環境安全事件。劃定“三區三線”,確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79.41平方公里,并完成勘界、界樁安裝和標識牌主體埋設。實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以及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分類管控,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督管理。
減塑降廢推進更深。黔江區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69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提檔升級集中投放點452個,優化布局“兩網融合”亭2個、再生資源回收點334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2.7%,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健全“區級+鄉鎮(街道)+村(社區)”的三級廢棄農膜回收體系,回收廢棄農膜471.16噸,回收率達89.37%。回收農藥袋(瓶)16.5萬個、重量17噸,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置率達100%。持續推進“限塑行動”,在商場、超市等場所落實“限塑令”要求。加大可降解塑料產品推廣利用,回收廢舊塑料0.5萬噸。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創建“無廢細胞”26個,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服務區建成全市首個“無廢高速服務區”,“無廢城市”建設獲新華網宣傳推廣。
下一步,黔江區將縱深推進聚力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和治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系統修復,打好生態保護攻堅戰;整治人居環境,打好城鄉大美攻堅戰;加快低碳轉型,打好綠色發展攻堅戰。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美麗黔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