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何江的烤煙基地務工
兩年前,何江還是一名工程車駕駛員,因一次車輛故障導致傷殘。2023年,他回到家鄉黔江區鵝池鎮先后流轉了三個村的400余畝荒山發展烤煙產業,讓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這不僅給自己帶來較好的收益,還解決了附近20余村民就近務工增收。
“我們這里有一個多月沒下雨了,烤煙也干惱火了,基地里的烤煙大概還烤三次就結束了。”近日,走進黔江區鵝池鎮方家村6組,村里的烤煙種植大戶何江說,這段時間氣溫太高,一早把煙葉從地里采收回來后,在太陽大的時候就把煙串好上炕。
方家村是一個3000多人口的行政村,這里山大人稀,出門就得爬坡上嶺。因地勢條件差,當地村民外出打工居多。何江算是打工村民中的一個佼佼者,成年后先后到北京、福建、山東等地打工,曾做過建筑工、石材工、安裝工等工種。幾年后,他靠下苦力掙得的錢,回家買了一輛工程車,學會駕駛技術后,開始到周邊的區縣拉運渣石,干上了技術活。
2022年7月的一天,經營13年工程車的何江,在彭水的一處工地上運輸渣石時,因剎車突然出現故障致車輛側翻,何江的左腳大小骨遭粉碎性骨折,被鑒定為肢體四級殘疾。
看到金燦燦的煙葉何江特別高興
不能從事工程車駕駛,出門也打不了工,剛50歲出頭的何江,不想因腳受殘而放棄為家庭掙錢的機會。他不再像年輕時舍近求遠,而是就地取材,將涉及方家村、社溪村、杜家村78戶村民撂荒30多年的坡地,共流轉360多畝用于發展烤煙產業。
“這些荒地全是人多高的雜草和樹木,我請人幫忙砍出來,然后請挖機挖,前后用2個月時間才開墾出來。”何江說,當時開荒修路另購買了一些農機設備等,投入了10多萬元。
由于何江初次接觸烤煙產業,自己沒有種煙經驗和技術。從烤煙育苗、大田管理、烘烤技術都是給錢請人做,要多出一筆開支。去年,他的烤煙產值已達80萬元。今年,何江又新增40畝煙地,預計毛收入可達到100萬元。
“現在農村不好請人,在基地上干活的均是50歲至70周歲的老人和婦女,低于100元一天還沒得人做。”何江說,他的烤煙基地每年需要20人務工,一年要開出去30多萬元工資。
“從何江種煙開始,我就來打工,去年一共結了18000元工資。”現年68歲的何承先老人說,反正在屋耍起沒事干,能在附近找點活路做,既鍛煉了身體,又為家庭增加了收入,一舉多得。
“目前在我們村,荒山荒地多,發展烤煙產業比種蔬菜要適合些。如果種幾百畝蔬菜,在采收季節沒有凍庫會遭爛完。”何江說,他計劃在今年烤煙烤完后,再流轉100畝荒地,力爭明年烤煙面積擴展到500畝,解決附近30余村民到烤煙基地務工。
“何江不因殘疾而放棄創業,回到家鄉利用荒山荒地發展烤煙產業,不僅給自己帶來好的效益,還帶動了村民實現增收。”該村黨支部書記王飛說,方家村以前發展過烤煙,隨著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導致大面積的煙地成了撂荒地。經去年何江在家發展烤煙產業,讓傳統產業重現生機,讓村里的撂荒地變成了“金山銀山”。 (記者 李詩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