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式堆料倉、噴淋除塵系統、智能化監控系統、進出車輛沖洗設備、整潔硬化的道路、實時測速裝置……近日,記者走進黔江區蓬東鄉河壩坡水泥用灰巖礦山,映入眼簾的是布局規范的礦區,停放有序的車輛,青草綠樹的環境,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一改人們對礦山“漫天灰塵、機器轟鳴、環境臟亂差”的固有印象。
礦山舊貌換新顏
這良好的成效與黔江區礦山管理部門及礦山企業創建綠色礦山的超前理念密不可分。礦山開采的確創造了物質財富,但不可避免的是會帶來生態環境破壞,因此及時做好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顯得尤為重要。
河壩坡礦山綠化環境
河壩坡水泥用灰巖礦相關負責人回憶起當初的粗放式開采,很是感慨:“那時候到礦區上班,基本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晴天不敢開窗透氣,雨天滿地泥漿無從下腳。如今,通過創建綠色礦山,礦容礦貌得到改善提升,同時落實‘邊開采、邊修復’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實現了礦山活動與生態環境協調統一?!?br/>
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礦山開采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才能長久。
近年來,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督促礦山企業嚴格實行“邊開采、邊修復”措施,在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綠色礦業,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的礦產資源支撐。
生態修復顯成效
大堡礦山廠區綠化
環境綠化變好后的大堡礦山
道路干凈寬敞,樹木郁郁蔥蔥,綠地生機盎然。近日,記者打卡位于黔江區水田鄉的國家級綠色礦山——大堡礦山現場看見,機器轟鳴,一輛輛運輸砂石的貨車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露天開采場周邊,一排排綠色的刺槐郁郁蔥蔥,灌木叢與正在開采的灰白裸露帶形成鮮明對比。與人們印象中塵土飛揚、滿目瘡痍的礦山企業形象大相徑庭,采礦區的顏值大幅提升。
大堡礦山邊坡綠化
“以前搞粗放式開采,揚塵比較大,給周圍的居民生活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F在他們采取了邊復綠邊開采,生態得到了保護。”水田鄉村民鄭斌表示,礦山周圍的揚塵減少了很多,空氣也清新了。
查看修復植被長勢
作為渝東南唯一的國家級綠色礦山,管理部門與礦山企業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上下足了功夫。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指導礦山合理選擇樹種、草種,確保修復成活率。要求礦山對破碎區、堆料場進行全密閉,硬化廠區道路,修建洗車池,安裝噴淋設施,修建綠化隔離帶。通過源頭管理,在礦業權出讓合同中明文約定礦山企業應做好生態修復工作,把建成綠色礦山作為增劃資源、礦權延續的前置條件。
重慶正陽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大堡礦山負責人鄭云峰告訴記者,公司嚴格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的方針進行礦業活動,先后投入800余萬元,因地制宜建設綠色礦山。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加強綠植綠化,不斷提升礦容礦貌,在礦區內見縫插綠,整潔亮化,確保礦區晴天不揚塵,雨天不泥濘,噪聲不擾民。截至2024年8月,完成老采區及最終邊坡復綠面積200余畝。栽種刺槐、紅葉石楠等苗木2萬余棵,目前長勢良好。
多措并舉促發展
“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100個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投入治理修復資金1677萬元,治理修復損毀礦山土地達到1608畝?!眳^規資局地質礦產科工作人員王自強介紹,在生產礦山邊開采邊修復當中,我們主要采取編制年度修復計劃、每年計提生態修復基金、簽訂三方監管協議、編寫年度總結報告等方式進行監管。全區累計計提修復基金已達2647萬元,累計修復生產礦山損毀土地面積485畝。在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方面,組織落實全區216個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
綠色礦山建設是礦業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必然途徑,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多措并舉,通過創建綠色礦山,實施“園林式”綠化,建設“花園式”礦山,礦容礦貌得到改善提升,同時落實“邊開采、邊修復”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實現了礦山活動與生態環境協調統一。
下一步,黔江區將繼續按照《黔江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要求,進行生產礦山和歷史遺留關閉礦山的生態修復,進一步完善生態修復保護制度,開展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讓礦山變青山,真正做到礦區“水更清、山更綠、天更藍”,同時加強監督管理,嚴防借生態修復名義的越界開采違法行為,以更加優質的防治屏障和生態環境提升群眾滿意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記者 徐朝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