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玻璃纖維熔制數字化車間工業機械臂
黔江作為渝東南唯一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區縣,國市定位的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市工作要求,緊扣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以及“一區(縣)一策”定位,加快構建以新材料、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在這一過程中,區經濟信息委始終堅持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實干擔當具體推進各項政策與項目的落地實施。
數字驅動,材料升級
區經濟信息委持續推進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鋁加工產業鏈的重點建設,現已形成三磊玻纖、鋁晟新材料、渝宏源鋁業等企業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目前,黔江區新材料產業產值已接近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0%,成為黔江區工業第二大支柱產業。
青蒿素數字化車間中控室
數字化轉型是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抓手之一。區經濟信息委堅持以數字賦能新材料產業發展,在指導三磊玻纖公司擴能,實現企業產能同比位居全球第10、全國第8的同時,應用數字化技術(建設年產高性能玻璃纖維市級數字化熔制車間),幫助企業運營成本降低16.84%、生產效率提高13.52%、產品不良率降低77.33%,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正是黔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運用先進數字化技術的縮影。今年1-8月,黔江取得了新材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54%的佳績,靠的就是新質生產力發展、數字技術應用的核心驅動。
預制創新,食品轉型
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區。因此,如何加快推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成為黔江各級各部門因地制宜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思考問題。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黔江給出的答案是:食品預制化精深加工發展。
第六屆西洽會上黔江雞雜等預制產品展銷
目前,黔江區已形成了以雞雜預制食品、高端火鍋食材、肉制品深加工為核心的食品預制化精深加工產業鏈。區經濟信息委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加快推動年產1萬噸火鍋食材加工、年產2萬噸農副產品深加工、榮水食品預制菜等項目建設,加速打造50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
雞雜,這一承載著黔江味蕾記憶的美食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在新質生產力的澎湃浪潮中展現出勃勃生機。傳統的雞雜制作僅需原料處理及烹飪加工2道工序,即可將成品端上飯桌供人品味;而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利用先進技術的預制化雞雜食品,還將經過滅菌、鎖鮮、包裝存儲、冷鏈運輸等工藝流程,更具科技含量與安全考量。這樣制成的預制化雞雜烹飪便利、成本低廉、口味穩定,讓區外的食客也能在外地享受地道的黔江雞雜。同時,黔江雞雜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下煥發了時代活力。2025年,黔江雞雜全產業鏈價值預計將超10億元,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資源賦能,醫藥提質
生物醫藥產業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黔江海拔相差較大,氣候與土壤的多樣性帶來了生態類型和藥材種類的多樣性。黔江正是依托中藥材資源富集優勢,堅持推動“產學研”多維發展,發展了如今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助力了新質生產力培育。
區經濟信息委主要領導調研相關科技有限公司
在產業發展上,區經濟信息委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幫助黔江形成了集中藥種植、提取、制劑生產、研發、銷售于一體的中藥產業鏈,青蒿素產量占比達全球1/4,中成藥生產種類達50余種;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藥用膠囊生產基地,并探索發展醫用氣體、食品添加劑、工業氣體、特種氣體四個領域產品,市場覆蓋重慶、湖南、湖北、貴州等省市50多個區縣。
在人才培養與醫藥創新上,重慶黔江武陵山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以下簡稱:聯合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已接收博士后2人,全年計劃招收研究生192名,并通過專家派遣、申碩教學等舉措,強化院地合作,助力黔江人才培養。今年以來,聯合研究院張同存教授團隊創新進展不斷,細胞治療藥物—靶向CD99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修飾的自體T細胞注射液,成功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啟動了細胞治療藥物-靶向CD30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修飾的自體T細胞注射液Ⅱ期注冊臨床試驗。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選準主陣地是關鍵所在。在黔江這片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土地上,黔江區經濟信息委正深入新材料、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陣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展望未來,黔江將更加深刻地把握時代脈搏,銳意進取,在新一輪發展浪潮中奮勇爭先,乘風破浪。 (通訊員 郭華汀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