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李西軍)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今年以來,五里鎮在穩步推進糧食種植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思路,通過項目支撐、良種良法、干部引領等模式,持續推動水稻產業發展,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藏糧于技。“今年,我村繼續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全面推動良田、良種、良法的深度融合,提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品種上,推廣豐產、品質優、抗性好,適宜當地氣候環境條件的品種;栽植上,選擇適宜品種和氣候環境的高產、高效、環保的栽培方法。”甘溪村黨支部書記曾垂品在發展糧食產業大會上如此講。
藏糧于地。五里社區300余畝田地被納入到高標準農田土地整治項目當中,開展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等工程;五里社區村民王紹紅借助高標準農田整治,田地里再次種上水稻。
干部引領。河南村支兩委開墾撂荒田,用于種植水稻產業。開墾出一灣一壩120畝的撂荒田種上了水稻。金秋時節,走進有著“生態五里·康養小鎮”美譽的黔江區五里鎮,隨處聽到看到的都是村民豐收喜悅的話語和表情。
“今年谷子好,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們村水稻產業喜獲豐收,種植160畝,實現產量8萬公斤,全村村民要吃好幾年。大米市場銷售,村上集體經濟也壯大了,村民務工也增收了,實現三贏。”該村綜合專干張彩云高興地說。甘溪村種糧大戶曾治算了一筆賬,50畝稻一年一收,每畝產500公斤左右,米的市場價每公斤10元左右,差不多26萬元,比去年多掙四萬元左右。五里社區1組村民張成谷在收獲的稻田中栽植油菜,他堅定地說,“我5畝水稻收了3000多公斤谷子,要賣2000公斤谷子,收入1萬多塊,又栽上油菜,明年我吃油不用買,菜籽還可以賣錢,增加收入,還是要靠這塊金土地。”
五里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種植水稻5000余畝,通過農業部門測產,喜獲水稻275萬公斤,讓農業的“命根子”更穩、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