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李家溪集中安置點,是重慶市規模最大、唯一地處城郊工業園區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
2019年底,413戶1531名貧困人口從全區29個鄉鎮街道搬遷至此,由農民變為新市民,開啟了從高山到城鎮、從種田到上班的新生活。
5年時間即將過去,搬遷群眾是否全方位融入城市生活,安置點里有沒有新的故事發生?近日,記者再次走進位于黔江區城南街道恩澤苑社區的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進行了采訪。
就業,更在創業
金秋時節,走進李家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處處生機勃勃,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在安置點里的黔江區“互聯網+社會扶貧基地”分揀車間,打包員任海霞正在仔細核對當天的農產品電商訂單。每天通過她的一雙巧手,幾百單高山冷水米、獼猴桃、黔江藤茶等本地農特產品通過快遞銷往全國各地。
在不遠處的生態農業基地,謝正榮、洪明超正忙著招待前來休閑游玩的客人。在這個集四季果園、研學基地、團建基地、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里上班,不僅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還能就近照顧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王建民正在和社區工作人員討論在家做直播帶貨的可行性。今年48歲的退伍軍人王建民曾先后遭遇車禍和重病,來到安置點后做過公益性崗位,也在安置點食用菌產業園當過管理,都干得游刃有余。今年8月在長江師范學院參加了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的退役軍人農村電商經營能力提升培訓后,他又開始琢磨著電商創業。
而王建民的家屬劉東碧,多年在成都務工,今年回到黔江忙著在老城租房裝修,準備開一家艾灸理療店。在她看來,黔江開店成本相對便宜、安置點交通也很便利,加上自己在外學來的手藝,相信自己一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任海霞、謝正榮、洪明超、王建民、劉東碧,是這幾年安置點內居民就業創業的一個縮影。
從高山農民到園區工人,再到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大家的就業方式或許不同,但是都在新的家園里積極努力地工作,用心建設美麗幸福的生活。
“搬遷群體基數大,底子薄。這幾年,我們開展就業培訓450余人次,舉辦就業招聘會12場,組織2000余人次參加招聘活動,同時培育壯大企業5家,并開啟李家溪創業‘一條街’建設。”城南街道恩澤苑社區黨支部書記龍濟林告訴記者,社區千方百計提升搬遷群眾就業能力,實現就業創業793人,其中超齡勞動力就業51人,自主創業44人,確保搬遷群眾能夠持續穩定增收。
遠親不如近鄰
搬遷安置,是從“一方水土不能養一方人”的高山村寨,搬遷到適宜生產生活的新環境。除了生產生活方式的驟變,帶來的還有社會關系的重組和思想觀念的重建。
“我們安置點的居民,來自全區29個鄉鎮街道100多個不同的行政村,生活習慣、傳統習俗都存在一定差異。打個比方,就連一個親戚的稱呼都有好幾種喊法。”從阿蓬江鎮彭家村搬遷至此的王建民回憶道,剛搬來的時候鄰里之間互相不熟悉,特別是和原來的本地居民之間有尷尬、有約束,尤其是讓不少上了年紀的搬遷戶感到不習慣。
“在我看來,安置點既不是傳統概念上的村落,也不能和城市小區完全等同,但卻同時具備農村村落和城市小區的部分屬性。”黔江區紀委監委駐城南街道恩澤苑第一書記韋純勇告訴記者,除了每年都利用春節、端午、中秋等節假日開展親子活動、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外,還根據安置點實際量身打造了“龍門陣”“和事佬”等文化品牌,幫助搬遷群眾更快更好地適應“村民到居民”身份轉變,融入當地“朋友圈”“生活圈”。
同時,社區還通過組建鄉賢能人志愿服務隊,深入住戶交友談心,引導開展紅白喜事、殯葬改革、環衛整治等移風易俗活動;持續開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等評選,讓身邊人講好身邊事、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引導群眾用勤勞雙手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
活動多了,相互之間也慢慢熟悉起來。很多居民借助這些活動,一層層地擴大熟人圈,一來二去都成了朋友。
“才搬來安置點的時候,我是隔三岔五都要回老家待兩天,雖然回去一趟需要爬坡上坎兩個小時,但是老家親人朋友多,還是很想念他們。”從城南街道菱角社區搬來安置點的七旬老人鄭叢均告訴記者,現在在安置點待得住,也越來越喜歡這里。
“安置點現在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王建民告訴記者,現在安置點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大伙兒都自發前去幫忙,并且有意無意間還形成了一些迎客、做飯、上菜等固定工種,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讓人感覺心里暖暖的。
不止于此。走進離安置點不遠的菜園地里,一片郁郁蔥蔥。每塊隔斷的菜園里的小白菜、辣椒等各類時令蔬菜長勢喜人,不少居民正忙著采摘。
“我是在農村種了一輩子地,剛來這里的時候每天都在想念老家的味道。”今年73歲的居民楊秀文告訴記者,現在已經習慣了安置點的生活,家門口有菜園,鄰里間有朋友,社區里有人情味,這里現在是自己的第二個家了。
“故土難離、土地難舍、農活難放,同時還有對‘菜籃子’的擔憂,對于搬遷至此的群眾的心情我們十分理解。”韋純勇表示,安置點建設之初就啟動了“菜園子”計劃,配建QQ菜園413塊,每個菜園在40個平方左右,基本都能滿足家家戶戶的蔬菜需求,讓搬遷群眾特別是年紀較大的居民“離鄉不離土”,做到安心生活。
安置點明天會更好
昔日易地扶貧安置點,今享安居樂業新生活。
采訪中,王建民還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大女兒大學畢業后已在璧山某學校工作,小兒子正在四川大學網絡安全專業就讀。
當一旁的鄰居表達羨慕時,王建民的嘴角洋溢著掩飾不住的笑容,嘴上說著:“一般一般,現在安置點娃兒讀書都不錯。”
的確如此。城南街道恩澤苑社區綜治專干楊玉華對安置點的學生教育情況如數家珍:王建忠的女兒就讀重慶師范大學;向海波的女兒就讀貴州師范大學;居民冉啓洲的兒子和陳萬權的女兒就讀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安置點不少讀書出息的孩子都成了親友鄰里的榜樣,我覺得這是大家從物質富裕到精神富足追求的一種轉變。”楊玉華笑著說道,如今,安置點里鄰里之間的相互“較勁”,不知不覺間已然從“做什么工作”“能掙多少錢”變成“孩子考上什么大學”“讀什么專業”,家家戶戶也都把孩子教育放在家庭的優先位置來安排。
今年33歲的楊玉華也是從白石鎮搬遷到安置點的居民之一,每天一早將兩個小孩送往安置點旁的小學和幼兒園后,便一心撲在社區的日常工作上。
2022年,為更好地為安置點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城南街道將安置點從青坪社區分離出來,單獨組建社區,成立了恩澤苑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和居務監督委員會,區上還專門落實了駐村工作隊。楊玉華也擔任了社區干部。
“我有雙重身份,既是安置點的住戶,也是社區干部;用真情換真心,大家信任我,我也愿意為大家服好務。”楊玉華告訴記者,相信通過的大家共同努力,恩澤苑一天比一天好。
“2019年,因為多種原因致貧的我們才從高山搬來安置點。”楊玉華感慨地說,看到安置點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讀書走出大山,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斬斷了“窮根”。
“安置點起初矛盾尖銳突出,這幾年的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確實很大,但是看到現在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感覺付出是值得的,我們都很有成就感。”城南街道恩澤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趙靜告訴記者,在日常走訪中,日益感受到搬遷群眾從外到內發生的變化,也從越來越多的居民口中聽到“恩澤苑是安置點,更是我們共同的家。”
(記者 楊哲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