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給別人定做的一個仿古梳妝臺,客戶要求所有雕花必須是全手工雕刻的,這個完工至少要半個月時間。”近日,走進黔江區城南街道南家社區一民房里,忙著在操作臺上下料的男子,向區殘聯工作人員說。
“他就是張凱,老家是湖南張家界的,現是黔江人。他是殘疾人中從事傳統木雕工藝的傳承人之一。”區殘聯副理事長謝漢彬介紹。
當你行走在濯水古鎮、漫步于城區武陵水岸,走上長生橋時,門窗上、橋欄掛落及廊柱上的撐弓上面栩栩如生的雕花,難以想象這是出自一位殘疾人之手。這些建筑物上的雕花,為一座城市的地標建筑增添了一道古樸風味,讓城市風貌增光添彩。
張凱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人,從小在澧水河畔長大。因濯水古鎮打造5A級景區時來到黔江,與阿蓬江畔的姑娘喜結連理并定居黔江。現自己創業,從事木雕工藝制作和板式家具的加工。
據了解,張凱在1歲時,不慎撲倒在取暖的柴火上,將左手燒成傷殘,被鑒定為肢體三級殘疾。因殘疾,張凱只上完初中,19歲拜師學習手工木雕技藝。學成后參與了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古建筑的修建,前往北京修復古木器物,打造龍山里耶古鎮,黔江城區武陵水岸風貌改造,濯水古鎮建設,彭水九黎城建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木雕。
“我的木雕工藝,是在張家界土家風情園的建設中,才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張凱說,他在風情園整整做了3年,涉及木雕類別的多,除了門窗上的雕花,還有廊柱、飛檐、亭閣、橫梁等,給他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不僅讓他大開了眼界,技藝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007年,張凱隨同行來到黔江,參與黔江濯水古鎮5A級景區的建設,主要負責古鎮建筑的木雕工藝,包括門窗、廊柱上的撐弓、掛落等雕花的雕刻,以及黔江閘橋、武陵水岸房屋的風貌改造。2015年,他參與彭水縣九黎城的修建,負責九黎城木質類建筑的雕花工藝,尤其正殿廊柱上的一對龍,給全國各地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在濯水古鎮建設期間,我收獲了愛情,讓我扎根在黔江,服務于美麗黔江的建設。”張凱說。
張凱現在黔江建起一個木雕工藝創作基地,還有一家板式家具加工廠,解決當地6名木工就業。
“中國傳統木雕工藝是古人將生產生活與民風民俗融合藝術文化的產物,帶有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色彩,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張凱說,民間傳承下來的木雕工藝,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蘊含著民族和地域特色,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根基。
談到木雕工藝的傳承和弘揚,張凱打算在黔江創建一支木雕工藝隊伍,解決當地更多年輕人創業和就業,讓更多的人通過學會傳統手工藝實現社自我價值。
(記者 李詩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