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員培訓
調解S524項目建設糾紛
送水
網格長宣傳森林防火
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伴隨著數字重慶建設的不斷開展,石會鎮正加快構建“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簡稱“141”)基層智治體系,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石會鎮積極探索數字賦能基層治理體系建設,聚焦“141”基層智治體系實戰實效提升,堅持以“自”備“智”、以“智”促“治”、以“治”帶“自”,吹響基層治理前哨,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梗阻,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以“自”備“智”
實現數據有跡可循
“政府給我們配備了機子,還辦了電話卡,網格員換了也不怕,數據都在機子上。”日前,石會鎮黎明社區黨總支書記郭慶說。
據了解,石會鎮將全鎮9個村(社區)劃分為36個網格,網格全覆蓋配備了網格終端機36個。為確保數據的延續性,嚴格執行“換人不換機”原則,實現了數據有跡可循、問題處置及時。
自構建“141”基層智治體系以來,石會鎮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以智能設備為載體,接入基層智治平臺,以積分制管理為依托,推動治理窗口前移,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治新局面。
目前,依托36個網格搭建了82個微網格,按照“1+3+N”要求配備網格長36名、專兼職網格員51名,在職黨員、志愿者等其他力量664名,打造了“村(社區)-網格-微網格”治理鏈條。此外,大力推行“黨建+網格”模式,全覆蓋組建網格黨小組30個,實現黨組織到“治理末梢”,切實增強基層治理凝聚力、執行力。
“數字賦能讓基層治理從被動解決轉為主動預判。”石會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社區只要打開“141”基層智治平臺,就能實時看到網格員上報事件和推送任務等各類數據的統計分析,特別是轄區群眾反映的高頻問題一目了然,便于基層黨組織及時決策、有側重地傾斜資源、開展工作。
以“智”促“治”
打造鎮村兩級共治格局
“我們武陵一遇到長旱天就沒得水吃,以前還要打電話給村里反映,現在手機上點一點,水就送起來了,是真的方便了。”交談中,武陵社區7組居民向石會鎮“141”工作專班工作人員說。
數字賦能管理,極大減輕了基層干部的負擔。石會鎮為確保“141”實體化運行,組織黨建統領基層治理專題培訓8次,“手把手”指導“141”角色權限、平臺流程、操作實踐等操作,全面提高鎮村干部、網格員履職能力。同時,在指揮室及4大板塊各抽取1名年輕干部成立工作專班,聚力攻堅工作任務、網格任務、上報事件處理、日常督查考核等工作,打造鎮村兩級共治格局。
工作始于群眾需求,服務終于群眾滿意。石會鎮始終把人民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群眾滿意度”納入事件完成評價體系,專班工作人員每月隨機選取涉事群眾回訪,對事件上報速度、解決方式以及后續發展等進行現場測評,堅決杜絕以“上報”掩蓋“事件”。
以“治”帶“自”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指揮中心,有人在工農3組焚燒秸稈,我們多次勸說無果,請派人協調處理。”“您有新的預警消息,請處理…”近日,石會鎮基層智治平臺、森林防火預警系統同時響起提示聲音,平安法治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協同派出所,立即趕往現場處置,一場火災險情被成功化解。
與此同時,現場處置人員將處理結果通過“村村通”大喇叭、網格聯系群及時公布,并加大森林防火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居民知曉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嬢嬢,天氣干,不要在土頭燒包谷稈哦。”“我曉得,工農燒包谷稈那個遭罰了200元,廣播天天都在說,我們這個院子的人都在說,燒點包谷稈遭罰200元,還要告知全鎮群眾,劃不來,你放心,我們絕對不得燒。”近日,在田間,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亮出身份,提醒居民注意農事安全生產。
通過干群的對話,便可得知隨著“141”基層智治體系深入推進,一批數字化應用投入實戰,成為基層黨組織提質賦能的有力工具,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黨群關系更加和諧。
為形成基層治理強大合力,石會鎮基層智治平臺先后接入森林防火預警系統、全市視聯網視頻系統等功能,實現數據可視化、資源共享化、指揮協同化。自接入以來,調度網格員300余人次參與處置森林防滅火預警信息、防旱抗汛等重點工作,實現基層治理端口前移、參與全面、治理高效。
數字賦能的“加持”,讓石會鎮基層治理更富特色,舉措更有針對性,居民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更強。下一步,石會鎮將以基層智治平臺為載體,以網格治理、群眾參與為抓手,切實打通基層治理堵點難點,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記者 費玉瓊 通訊員 田玉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