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零209天,前來聽“初心”故事的干部群眾已有100萬人次
聽馬婆婆講“初心”故事
11月10日,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xiāng)華溪村先鋒組,一棟黃墻青瓦三層小樓在地圖上難尋蹤跡,但鮮紅的“初心小院”四個字,卻在冬日的陽光里熠熠生輝,南來北往的客人在這里安靜地聽著“初心”故事。
初心小院
從這里講出去的“初心”故事不僅傳回首都北京,還傳向世界。
講“初心”故事的是91歲的土家族婆婆馬培清。她不僅是一名老共產黨員,還是中益鄉(xiāng)講好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故事的“最美宣講員”。從2019年4月15日起,馬婆婆便開始為前來“初心小院”打卡“總書記的足跡”的各地群眾講“初心”故事,截至今年11月10日,已有5年零209天。
“那天是4月1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石梯步來到我家院壩開座談會。因為路很窄,我擔心他的安全,趕忙對總書記說:‘總書記,您要慢慢走’。總書記忙親切地對我說:‘您也要慢慢兒走’。我關心總書記,總書記更關心我。沒有想到總書記對我這個農民這么關心,心里像喝了蜂蜜水一樣甜滋滋的。”馬婆婆越講越激動,臉上笑開了花。
“唉!因為當天人多,我將總書記送到公路邊就走不動了,沒能親自把總書記送上車,沒能親眼看著他離開華溪村,我從內心感到過意不去。”剛才還滿面笑容的馬婆婆頓時流下了眼淚,“按照土家人的禮節(jié),我沒有把送客人的禮節(jié)做到位哦!”
這是何等的一往情深!前來打卡“總書記的足跡”的武隆區(qū)仙女山街道的餐飲老板冉亞豐說:“馬婆婆講‘初心’故事,真人、真事、真情,令人感動。”因此,他不僅帶著老婆,還將在豐都做餐飲的妻侄女彭曉慶一家三口帶來。彭曉慶指著女兒黃羽彤說:“我們一家三代人專程前來聽‘初心’故事。”
在初心書屋,小女孩黃羽彤也學著長輩冉亞豐在翻閱書籍
大家聚精會神地聽故事,馬婆婆是越講越精神。“走,帶你們到堂屋,看總書記在華溪村視察時的視頻和在我家視察時的照片。”馬婆婆用手點擊屏幕放起視頻,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溪村的親切影像,一一進入大家的眼簾。“‘初心小院’之行,讓我找到了‘初心’的答案。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來自重慶的民營企業(yè)職工龔明濤說,“置身‘初心小院’,強烈感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赤子之心。”
企業(yè)職工龔明濤和謝俗銀在“初心小院”打卡參觀
“我的父親名叫馬發(fā)茲,是中共地下黨員。在父親的感染下,我在197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在村里擔任婦女主任多年。二兒子陳鵬懷著對共產黨的無限尊崇與感恩,在2021年6月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現(xiàn)在是‘初心’課堂里的第一批講師。”從踐行初心到傳承初心,馬婆婆說她感到由衷的自豪。
初心郵局里的游客
如今,初心小院、初心課堂、初心郵局等串珠成鏈,讓華溪村群眾安居樂業(yè),幸福指數(shù)杠杠的。“在這片土地上,貧困曾是千百年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是黨的初心讓我們越過了這道坎,幸福可感可見可及。”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說,正是有了像馬婆婆這樣用真心講“初心”故事的宣講員,吸引了來自重慶、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的干部群眾前來打卡“總書記的足跡”。截至目前,前來“初心小院”聽“初心”故事的干部群眾已有100萬人次。
馬婆婆指著大門上的那副對聯(lián)
“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講好‘初心’故事。”馬婆婆送大家來到大門口,指著門上那副對聯(lián)說,“這是當時我給總書記說的心里話,貼在那里至今都沒換下。”上聯(lián)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聯(lián)是“脫貧不忘習主席”,橫批“永感黨恩”。
初心,在華溪村生根、開花、結果。那副紅朗朗的對聯(lián),在冬日的陽光下格外耀眼。
(記者 龔節(jié)品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