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酉陽自治縣林業局退休老干部吳華興家,有一件“傳家寶”——紅軍大刀。這把紅軍大刀為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師長王光澤在他家避難時的臨別贈物,珍藏至今已整整90年。得知吳老有捐贈這件革命文物的意愿,近日,記者來到了位于酉陽縣城的吳老家。
一把大刀
兩代珍藏
吳華興老人今年94歲,祖籍秀山縣涌洞鄉,雖已逾鮐背之年,仍耳聰目明。老人顫巍巍打開紅綢,一把紅軍大刀呈現眼前——大刀全長76厘米,刀身長50厘米,刀面上有些許紅褐色銹跡;刀把長21厘米,刀環長5厘米,刀把和刀環均用紅綢緊裹;刀鋒為平口,近刀背處有一小圓孔;刀刃非常鋒利,中間有幾處小缺口;刀背有多條“x”狀紋,是否為刀具編號,有待考證。用手掂量,足足有三四斤重。
吳華興老人首次對外展示珍藏的紅軍大刀
吳老反復摩挲著這把久經沙場的寶刀,愛不釋手。他說:“這是1934年冬,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師長王光澤為躲避敵人追殺,在我家躲避后,臨別時贈送給父親的信物,在我手中就有一個多甲子了,一直把它當成‘傳家寶’。”
吳華興介紹,母親曾反復交代,要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這把大刀,要時刻記得王師長的囑托。
正是因為家中珍藏著這把大刀,心中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才鑄就了吳華興鋼鐵一般的意志,也鍛造出一諾千金的品格。此后,吳華興在工作、生活上總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昂揚斗志,在待人接物上總保持著樸實謙虛、說到做到的品質。
他也同樣像父親一樣,把這把不同尋常的大刀,珍藏在自己的枕頭底下。父子兩代,整整90個年頭。
雨夜投宿
坦誠相告
90年前的11月23日晚,天空下著小雨,迷霧籠罩下的涌洞鄉抗家溪一片漆黑。在樹林邊一座茅草屋里,一陣急促的竹門掀動聲在屋外響起,一個帶著湖南口音的聲音急切問道:“主人家,我是過路客,遭遇了匪徒,能不能借個歇?”
一陣犬吠后,父親吳榮友把一個高大的身影引進屋內。客人滿身泥巴,渾身濕透,滿臉疲憊卻目光堅毅。父親來不及詢問客人身份,便將客人讓上了火鋪。又從屋外抱來桐子葉添進火塘,讓客人取暖,烘烤衣服。
來客打量四周,看著吳家單家獨戶,四面透風,一看便是窮苦人家,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母親邱銀秀為客人盛上苞谷面、紅苕兩和飯,客人狼吞虎咽,直夸主人家大方仁義。老人回憶,據父母介紹,當晚,客人不再隱瞞自己的身份,說自己是紅軍,是專門“打富濟貧的”。并告訴父親,因自己的部隊在川河蓋被匪徒打散,所以才來到這里躲避,希望他們一家能夠為他保密。
聽說是紅軍,父親一下子就親熱起來。
他說,村里一個姓王的、奶名“釘子二”的生意客為人正直大方,和自己關系不錯,可能參加的就是這樣的隊伍,這些年一直沒有回來,所以對紅軍他并不害怕。
當晚,吳榮友一家冒著殺頭的危險,找來一床爛棉絮,把客人隱藏在自家的豬圈樓上,還弄來一些喂牛的苞谷殼蓋在他身上,并讓父親吳秀重和他住在一起,為他放哨。
義贈大刀
臨別囑托
第二天晚上,吳華興父親講了他們一家的遭遇,這位紅軍戰士繼續向吳華興一家人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和全國的革命形勢。
隨后,這位紅軍從行李中抽出一把大刀,雙手奉送給吳華興父親,鄭重地說:“感謝你們一家對我的救命之恩,這把刀是我的‘隨身寶’,和我的命一樣重要,我把它送給你們作為信物。以后見刀如見人,希望你好好保管,除了自家人,不要對任何人說!”
他還說:“要是以后你們找不到我,可以拿著這把大刀去見紅軍,去找蘇維埃政府,政府會對你們給予優待。”
“君家雖好,不是久留之地!”他認真分析了形勢,認為部隊在川河蓋被打散后,敵人一定會加強對這一帶的搜索,自己必須盡快趕到湖南,找到主力部隊。并希望吳華興父親,掩護他到湖南。
第三天早上,吳華興父親為他指點了去湖南花垣的路,拿出一套自己的爛衣褲讓他穿上。并順手在他臉上敷了鍋煙灰,將幾斤紅苕放進背篼里,兩人相伴走到涌洞與里仁交叉處的上川,依依不舍分了手。
嚴刑拷打
守口如瓶
萬萬沒想到的是,王光澤在去湖南途中,因語言不通,引起當地民團首領對其身份產生懷疑。更不幸的是,最后被人認出是紅軍黔東獨立師師長王光澤。
民團首領隨即將這條“大魚”帶到駐扎在酉陽龍潭鎮的川軍第21軍第4旅旅長田冠伍部。為防止王光澤逃跑,敵人給他上了鐵鐐,還用鉚釘死死釘進腳踝,并于1934年12月21日,在龍潭鄔家坡將其秘密殺害。
直到1982年,王光澤的骸骨才被人發現。發掘時,踝骨上還套著一副銹跡斑斑的鐵鐐,其中兩顆鉚釘深深釘進骸骨,與鐵鐐緊緊相連。
吳華興說,當時父親不知道他們所收留的紅軍被捕了,更不知道他竟然是紅軍里面的“大官”——獨立師師長,只知道國民黨隨后就派鄉丁來他家搜查。
母親情急之下,把大刀的殼子沉到了茅坑里,把大刀拿到屋后坡上,插進一棵松樹下的草垛里。但王光澤換下的衣服被敵人發現了,敵人以為在吳華興家一定能搜到重要的東西,結果找了半天,什么重要的東西也沒有搜到,便把吳華興父親抓走了。
吳華興父親被抓去鄉公所關了好幾天,敵人用盡手段,威逼利誘,甚至動了刑,還是一無所獲,最后只得將他放了回來。
吳華興父親此時才知道,向他贈送大刀的是一位紅軍師長。
等到這件事情平靜后,吳華興父親才把這把大刀從草垛子拿出來,珍藏到床鋪里枕頭底下。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本可以拿著這把大刀找當地黨委和當地政府尋求照顧,但老兩口一直守口如瓶,不為名利所動,心中虔敬地信守與王光澤達成的那份對紅軍的承諾。
如今,王光澤的骸骨被遷入位于龍潭古鎮的酉陽烈士陵園。
自此,吳華興老人才得知寶刀的主人早已被敵人殺害。此后,每到清明,他總會帶著家人,來到王光澤烈士墓前追思默哀……
捐獻大刀
意義非凡
“一看到這把大刀,就感覺到大刀賦予的使命和擔當,隨時提示自己努力為黨為人民好好工作,渾身就是力量,坦誠待人,踏實做事。”提起這把大刀,老人特別驕傲。
他說,見到這把大刀,就像見到紅軍師長王光澤一樣。
“這把刀就是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紅軍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的化身,就是拯救民族于危難時的武器,就是為了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初心和使命的象征。”吳華興老人說,如今自己已94歲了,他和這把寶刀一樣,見證了國家從一窮二白到偉大復興的變化過程,見證了國家從兵荒馬亂到長治久安的發展狀況,見證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走向共同富裕康莊大道的美麗圖景。
老人感慨地說,90年前,父親冒死救下紅軍,臨別之際獲贈大刀,殷殷囑托時刻牢記。如今,自己在世的時日也不多了,他想把這把大刀捐獻給革命博物館,讓這把大刀得到更好的保存,讓紅軍為窮苦人打江山的故事永遠傳播下去,讓軍民魚水之情得以發揚光大,讓所有共產黨人時刻不忘初心,永遠牢記使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邁向新時代。
(記者 文梅 通訊員 汪登平 楊承軍?文/圖)
相關鏈接:王光澤(1903-1934),湖南衡山縣吳集鄉鶴橋村譚家灣(今衡東縣金花鄉鶴橋村)人。
王光澤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工會主席、赤衛隊長、警衛營長,紅六軍團組建時調任五十三團團長。
1934年8月,參加紅六軍團西征,率五十三團經歷了無數次戰斗,終于沖破敵人的防阻,1934年10月26日,在酉陽南腰界與紅二軍團勝利會師,10月27日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會師慶祝大會和高級將領決策會議,會上被任命為紅二、六軍團黔東蘇區作戰分區司令員。10月30日改為黔東獨立師師長,掩護紅二、紅六軍團主力東進湘西。1934年12月21日,在酉陽龍潭鄔家坡被敵人槍殺,壯烈犧牲。